□福建省对口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
援疆,一部气势恢宏、影响深远的历史华章,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福建省援疆干部人才一批接一批地在庭州大地上,延续援疆“接力赛”,不断谱写“援疆历史”的新篇章。2014年3月以来,福建省827名援疆干部人才,牢记重托,跨越千山万水,义无反顾地投身昌吉回族自治州,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输血”支援与“造血”支援相结合,突出就业、教育、人才等援疆工作重点,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建设“花儿昌吉”,不断将援疆工作推向新阶段。
民生优先做好“输血”
支援新一轮对口援疆,意味着新层次、新业绩,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是政治要求,也是昌吉州各族人民的殷切期待。福建省委、政府高度重视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工作落实,作出了“倾全省之力,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贡献”的庄严承诺。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省长于伟国等领导多次到昌吉州实地考察调研,指导工作。
福建省对口援疆坚持民生优先,谋思路、想办法,建项目、抓招商,以项目援疆和产业援疆为抓手,卓有成效地推进对口援疆工作。“十二五”期间,共实施定居兴牧工程、安居富民工程、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等基层民生建设项目184个,投入援疆资金14.72亿元。“十三五”期间,福建省计划实施援疆项目164个,总投资35.9亿元,使用援疆资金21.64亿元。
2014年以来,福建省援疆干部工作队共协助昌吉州引进产业项目30个,总投资126.12亿元。其中,开工(落地)项目29个,完成投资99.5亿元,投产后可解决约5000人就业。
据自治区招商发展局统计,2011年以来,福建省援疆干部工作队共协助全疆各地引进产业项目530个,到位资金507.5亿元,其中,协助昌吉州引进产业项目166个,到位资金251.07亿元。
利用农作物废异物发展经济是福建产业援疆的成功例子。三明市、宁德市援疆干部分别引进食用菌龙头企业,指导当地群众种植蘑菇、杏鲍菇等9个品种的食用菌,既有工厂化生产模式,又有“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变废为宝,年收入超过3亿元,增加了农民收入。玛纳斯县“胖娃”饶永斌,呼图壁“蘑菇局长”程端春等技术人才因此深受群众好评。
开发石材资源,发展石材产业是福建产业援疆的又一个成功例子。从2005年由福州市援疆干部引进投资奇台县的第一家福建石材企业起,经历了11个年头的发展,如今奇台县的石材园区,已有石材企业70家,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年产值达到20亿元,解决当地8000余人就业。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是哈萨克刺绣的发源地,通过漳州市援疆干部工作队的大力支持,如今已建成哈萨克刺绣文化产业园,成为昌吉州三大文化产业园之一,就地解决木垒县3000多名少数民族妇女就业,每人年收入达16000元,整体可实现创收5000万元左右。南平市援疆干部借鉴武夷山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推进了木垒县旅游产业发展。
泉州市援疆干部发挥产业优势和发扬“敢拼会赢”精神,加大产业援疆力度,引进投资昌吉市和乌鲁木齐市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汇京汽车城,纳税多、雇工多、贡献大,600多员工中近30%是来自南疆的少数民族,既解决了群众就业问题,又增加了财税收入。莆田市援疆干部发挥艺术雕刻的优势,大力扶持玛纳斯县碧玉产业发展,已成为玛纳斯县一张靓丽名片。
授人以渔增强“造血”功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让有限的资金、项目、人才支援发挥无限的作用?福建省积极探索,把“输血”性支援与“造血”性支援结合起来,在完成中央下达任务的基础上,实施“三个双一百”和昌吉州干部人才培养两个福建特色援疆工程,受到各方面的好评。
福建省教育援疆力度大,每年都组织一大批福建名师到昌吉州培训老师,并选派昌吉州教师到福建省培训。厦门市在吉木萨尔县创立的“福建厦门援疆班”,立足一个班级、带动一所学校,2016年高考成绩喜人。福建省援疆教师共开设支教课程40门,班级216个,培养学生1.02万人。厦门工商旅游学校援疆教师蔡伟聪,帮助吉木萨尔职业技术学校汽修相关专业经历从无到有,并成为该校重点学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福建医疗援疆可圈可点。3年来,福建省援疆医生累计接诊11.8万人次,开展手术3800台次,实施新技术123项,填补昌吉州医疗技术空白90项。龙岩市“组团式”医疗援疆,推进呼图壁县中医院跨越式发展。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庄则豪带领当地医疗团队完成的科研成果荣获国家专利1项,注册进入世界卫生组织临床研究数据库1项。
福建省援疆农技专家引进测土配方施肥、对虾养殖、花卉种植、食用菌栽培等新技术,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信息化工作,开展高产优质牧草栽培养殖实验,推进昌吉州农牧业产业化。
福建省援疆专家在昌吉州培训各类人才3.66万人次,接收昌吉州到福建省培训的干部人才11038人次,增强了昌吉州“造血”功能。
如何“点煤成金”,让遍地的煤炭成为宝贵的财富?福建省积极促成闽昌两地产学研合作:厦门大学与新疆中泰化学及昌吉学院三方共同成立了“技术工程中心”和“联合研究院”,并计划设立“院士工作站”。“技术工程中心”作为“联合研究院”科研成果转化的中试基地,“院士工作站”作为技术支撑,对于昌吉州煤电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真情大爱促进民族团结
“援疆不仅仅是资金项目的投入,更多的是情感的交融”,这是福建省第六批援疆干部人才的共同感受。他们发扬对口援疆工作的好传统,自觉与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基层,真情援疆,促进民族团结。179名长期援疆干部人才共与494户贫困家庭、贫困学生结对帮扶,对每个贫困对象每年帮扶资金不少于2000元,帮扶资金总额300万元以上;开展“援疆情、社区行”“心连心、一家亲”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牵线搭桥协调闽昌两地开展地市对县市、医院对医院、学校对学校、县市对乡镇等“结对子”帮扶活动;成立“福州榕树助学金”“漳州文源爱心基金”,支持“艾德莱斯爱心小队”;发动社会捐资1.1亿元,用于帮扶计划外援疆项目建设和扶贫助学;援疆医生加班加点,利用节假日开展送医送药下乡活动,共开展义诊183次,下乡医生613人次,服务群众3260人次,赠送药品19.2万元;开展“滴滴热血情、浓浓援疆爱”无偿献血活动,共献血15900毫升。
3年来,福建省援疆干部人才极力推动闽疆两地加大旅游文化交流,组织两地游客开展专列旅游活动,在乌鲁木齐每年举办一届“一带一路”“丝路画语”书画展,并举行慈善义卖捐赠活动,将闽昌两地画家的18幅精品画作拍卖所得的84.4万元全部用于扶贫助学;联络协调福建省歌舞剧院赴昌吉州演出《丝海寻梦》,组织福建漳州木偶剧团到昌吉州巡回演出;协助昌吉州艺术剧院赴福建巡回演出主题为各民族共同守望民族团结大家庭的大型音乐剧《别失八里》,唤起了两地人民深层次情感的共鸣。
不辱使命打造合格队伍
3年来,福建省援疆干部人才牢固树立使命感、责任感,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标准要求自己,虚心学习,加强锻炼,提高能力;加强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求真务实、作风优良、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援疆干部人才队伍。援疆干部以造福昌吉州各族群众为己任,舍小家顾大家,识大体,栉风沐雨、甘洒热血,心无旁骛地投入援疆工作,涌现出了许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感人事迹。有8人获得自治区先进个人,20人评为自治区和昌吉州最美援疆干部、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荣立二等功、1人荣立三等功。西域庭州当舞台,闽江儿女尽风流。福建省援疆干部人才以“一腔热血洒边关,壮志未酬誓不还”的豪迈,用真情、智慧、创新、务实,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援疆奇迹,他们的风采铭刻在昌吉州各族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