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事业就像甘泉,浇灌和滋润绿洲,我只是其中的一道清溪,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息奔流,才有了这片大地的灿烂绿洲。”
这段发自肺腑的话,源于浙江省台州市援疆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文体局局长助理陈引奭的一本随笔集——《问边集》,这本厚重的文集记录了他在援疆事业中的所感所遇,同样也倾吐了更多援疆人的建业情怀。
孩儿《述志》来援疆
陈引奭援疆前任临海市文广新局党组成员、临海市文联副主席(兼)。
讲起他启程援疆的过程,还真是有着《阳关三叠》的意蕴。
那是2013年11月17日,自接到市委组织部电话,根据组织推荐要求参加援疆,并要必须答复时,陈引奭擅作主张,瞒着亲人,主动报了名。
但作为家中长子的他一想到就要告别年迈的父母,稚嫩的孩儿,去到祖国的西部边陲,心里有太多的不舍和忐忑。
好在深明大义的父母以及妻子显得理解支持,反而安慰他说:“你既然决定,那就不要挂念家里,去那儿一定要好好工作。”
在出发的前夕,母亲和妻子忙活了半天,做了一桌子好吃的。母亲还为他用七弦古琴弹奏一曲。
“一曲终了,母亲起身,告诉我们这曲目是《阳关三叠》。”当时,立刻感受到亲人惜别之情的陈引奭在离别的路上,写下一首七言诗《述志》:
“几度春风几度秋,援疆壮志岂言愁。因为家国分忧患,敢向轮台立戍楼。扑面黄沙吞作饭,筹边庶务计如流。豪情肯借凌烟赋,跃马关山望九州。”
从而,开始了自己三年的援疆路。
文化援疆一勇将
10月初,一师阿拉尔市托喀依乡的天空晴朗,阳光洒在托喀依乡中心学校操场上,孩子们欢快地享受着课间休息时间。
有学生手拿一本名为《中华经典诗文读本》的书在阅读。书的内容很好,都是些古往今来的经典诗文。
看书的前言,几百字的小序文白相间,写得古雅精美,真挚动人。一看书的编者与序文的作者是陈引奭。
“书生意气,报国情怀。”这八个字的援疆感言,可以说是一语道出了陈引奭的援疆决心。
有着浓重文化情结的陈引奭,自幼生长于浙江临海,不仅熟于诗词文章,且16岁就拜名家为师,擅长书法,真草隶篆,样样精湛。因援疆于文体局,这个职位令他欣喜,使他时刻准备着为一师文化事业出一份力。
——为阿拉尔职业技术学院落成撰写《援建碑记》;联系浙江书协主席、中国著名书法家鲍贤伦先生为一师文化馆题名
——在浙江书画名家来疆期间促成在基地进行书画交流;在红枣节期间组织书画、摄影展
——策划组织五卷本《阿拉尔丛书》编撰工作;组织“屯垦业、援疆情”全国文学、书画征稿活动,并安排了系列采风活动;
——联系落实文化馆干部赴台州学习,又联系中国美院等培训机构,选派一师6名文化拔尖人才到中国美院、中央舞蹈学院学习。
——组织《大美阿拉尔》兵团摄影在临海展览;还为师市城市文化的形象设计、文物保护规划提出建设性意见等等。
《问边集》倾吐援疆情怀
“在有限的援疆工作期间,陈引奭通过走访和实地考察我们这里出土的文物,编写了具有学术价值的《阿拉尔地域沙漠发现文物之概况与认识》一文,呼吁加强保护历史文物,挖掘阿拉尔历史文明。”新疆兵团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小宁说。
“无论再忙,我必须每周抽出时间,坚持为学生上书法、国学课。”陈引奭还在援疆驻地筹划并启动了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促成了书法、古筝班在三五九旅小学和阿拉尔中学开班。又为阿拉尔中学和塔里木高级中学开办书法大课和书法培训班。此举,使许多孩子们受益,致多人屡获书法比赛大奖。
“陈引奭在援疆指挥部住所建立的书画图书室和瀚风国学社,已经成了我们一师阿拉尔市书画爱好者的雅聚之地。每有余闲,大家聚到这里读书习字,切磋论艺,享用着文墨书香之美。”新疆兵团一师阿拉尔市359旅精神研究所办公室主任任新农说。
“这两年来,每当与人说起援疆工作,内心里就会想起古人的戍边情怀。历史上有许多读书人到边疆建功立业,或许目的不同,但长久了,就化成为国戍边的一种情怀,写在诗句里,融入文化中,长到基因间。”陈引奭在自己的随笔集——《问边集》写下这段发自肺腑的话。(胡仁巴 李晓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