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各省市对口援疆工作进入了产业援疆阶段,各产业实体项目纷纷落地新疆,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新疆依托特高压等跨区输电通道,推进“电力援疆+市场化”跨省外送电工作,以此作为产业援疆的补充和升级,为消纳疆内新能源提供了保障。
巍巍天山,气象万千。深秋的新疆,让人在瓜果的芳香中沉醉。9月7日,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在交易平台发布公告,开展新疆跨区送往江西、天津、江苏的“电力援疆”挂牌交易,交易电量规模为15亿千瓦时。这3个省市将通过特高压电网接纳15亿千瓦时来自新疆的绿色电能。截至9月26日零时,已有7928万千瓦时电量由新疆通过特高压输电通道送往天津。
跨省外送电
产业援疆再次升级
新疆资源蕴藏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位于国家“一带一路”的核心区。近年来,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指导下,在兄弟援疆省市的支持下,新疆按照“优势优先”原则,加快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随着产业援疆的一个个项目在新疆这片热土落地,一笔笔资金在天山南北集中注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受援地的各族人民也在其中受益,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产业援疆也使新疆电源装机容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新疆电网电源装机规模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新能源装机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16年8月底,新疆全网电源总装机容量7446.6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容量为2550万千瓦,预计2016年年底新疆电网总装机将突破8000万千瓦。
受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影响,近年来,新疆新能源弃电比不断上升,电力消纳矛盾突出。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第五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自治区党委、政府将跨省外送电作为创新产业援疆模式的一种试点补充,以激活新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4月12日,自治区政府启动“电力援疆+市场化”跨省外送电工作,组建了由自治区发改委、经信委、援疆省市靠前指挥部、地州政府及电网企业组成的两个工作组,分赴13个援疆省市进行为期两轮的商谈,就消纳电量及时段、落地电价等重要问题进行磋商,最终促成江西、天津等7省市落实援疆电量,签订2016年跨省送电框架协议并建立了长期联络机制。“电力援疆”合作框架协议,确定跨省跨区送电由送电、受电市场主体双方在自愿平等基础上,在贯彻落实国家能源战略的前提下,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协商并通过市场化交易方式确定送受电量、价格,建立长期、稳定的电量交易和价格调整机制。
目前,江西、天津、江苏3省市已与自治区签订政府间协议,2016年合同电量为15亿千瓦时。广东、北京、湖北、湖南等4省市,确定在2016年将购入疆电合计20.5亿千瓦时,签订政府间框架协议等后续工作正在开展。援纳电量充分体现出对口支援的特点,各省市对口援疆的地州电源将优先安排外送,援疆电量整体计入对口支援地区的支持规模。
“软”“硬”双平台
实现能源优化配置
新疆是国家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煤炭预测储量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4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同时,新疆还具有丰富的光热和风能资源优势,被列入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为新疆能源资源参与全国平衡及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跨省跨区电能交易价格形成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结合新疆和对口援疆省市实际,自治区政府制定了“电力援疆+市场化”工作方案,将“电力援疆”电量通过市场化交易平台组织送出,以低于援疆省市火电标杆电价或平均购电电价的标准,将新疆新能源打捆外送,实现双方互利共赢。落实的援疆电量将由北京电力交易中心这一“软平台”,挂牌组织落实到相应发电企业。
组织新疆送江苏、天津、江西“电力援疆”交易是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积极落实政府双边框架协议的具体举措,新疆近500家发电企业积极参与,超过90%为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企业,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交易电量2亿千瓦时。目前确定的7省市2016年消纳援疆总电量达35.5亿千瓦时,相当于就地转换标准煤113.6万吨以上。
从我国能源分布及能源消耗市场的情况来看,新疆是最适合发展特高压电网的省区。为实现新疆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坚强的特高压电网作为跨省外送电的“硬平台”,把富余的电力资源输送到内地电力市场消纳,进一步拓展电力市场消纳空间。2010年11月,新疆与西北电网联网工程开启了“疆电外送”的大门,新疆丰富的电力资源首次实现外送。2013年6月,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第二通道建成投运,“疆电外送”能力提升到了200万千瓦。
目前,新疆电网拥有“两交一直”外送通道,实际外送能力为800万千瓦,其中,交流一二通道为300万千瓦,天中直流为500万千瓦。同时,可通过灵宝、德宝、宁东、宁绍、江城等直流工程和区域电网间联络线将电能转送至华中、华北、华东等电网以及南方电网。“十三五”后期,准东—皖南特高压直流工程投运后,援疆电能输送通道容量将更加宽裕、输送方式安排将更加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