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援疆专栏 >>豫疆师生缘 一脉民族情
豫疆师生缘 一脉民族情
作者:网络转载


新疆网讯(记者盖煜)河南开封,有一所看上去很普通的技工学校,但它在哈密的少数民族产业工人当中却颇具名气。

每年3月和9月,新疆哈密市都会有两批学员,乘坐火车驰往中原大地,在那里接受为期三个月的培训。走之前,他们中的很多人,还都是以放牧为生、耕作为业的农牧民。当疾驰的火车把他们从游牧民族的风情画卷中带到了锦绣中原,人生的轨迹就此改变,从农牧民到产业工人的“华丽转身”就在那所梦想中的学校里实现!

大约两年前,生活在新疆哈密的克依木还只能在自家“一亩三分地”里劳作,在此之前,他是个内向羞怯的男孩,从没有想过离开土地,告别像父辈们一样的生活,过上有固定经济来源的日子。如今,他在河南化工技师学院里学习清洁炼化技术,而先他一步走上工作岗位的学长学姐们,早已拿到了每月四五千元的工资。这在从前,想都不敢想。

克依木是2015级广汇能源岗前培训班的学员,他们这批共有119名学员,其中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大多数人都是哈密伊吾的农牧民,来到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后,他们被分成了三个班,分别学习煤业、清洁炼化和新能源。

 

共居共学  观念和生活都在变

由戈壁滩牧羊人变为懂技术的产业工人,让这些学员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在河南的日子里,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在改变。

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副院长周秉伟清楚地记得,2012年3月,第一次接少数民族学员的那一天大雾弥漫,天气正如他们迷茫的心情,虽前期建好了民族餐厅,更换了全新的餐具,了解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禁忌等,但内心还是充满忐忑。

当天,民族食堂为学员们准备了稀饭、油饼等早餐,可见面后,他们才知道,这些来自新疆的学员们,早上不爱喝粥,爱喝茶水,第二天,食堂就对伙食进行了调整。“首先要让学员们吃好住好,跟在家里一样,才能安心学习。”

为了能更好地与少数民族学员交流,周秉伟带着同事们专门去找在河南大学任教的7个维吾尔族教师取经,采取放慢授课语速,开发汉语、维吾尔语对照软件等手段,提高教学和工作质量。

“距离产生隔阂,接触消除一切。”周秉伟说,现在,学校里有了这些新疆学员在,多了不少乐趣,他们一起跳维吾尔族舞蹈,欣赏十二木卡姆表演……

王智是2015级广汇能源清洁炼化班的班主任。他记得那天是2015年3月20日,他们班的男学员吃完午饭在操场上打篮球,他就加入了进去。

班长祖力卡尔主动上前打招呼,并热情地教王智用维吾尔语进行问候,王智现在还能流利地说出“亚克西姆塞斯”。

祖力卡尔不仅是个教维吾尔语的小老师,还是个虚心学习的好学生,他主动提出要跟着王智学习河南方言,王智当即爽快地回答:“中!”

这个“中”就成了祖力卡尔学习的第一句河南话,每当他对学习内容拿不准时,都会向王智请教“老师,你看我这么做中不中?”

而王智总是乐呵呵地回一句“带劲!”

陈旭阳是2015级广汇能源煤业班的班主任,细心的他能体察到学员们一点点的情绪变化。就比如刚来时,班里高个子男生克依木十分内向,很少与人交流。后来,他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女孩,表白失败,郁郁寡欢。于是,陈旭阳像个大哥哥一样开导安慰他。克依木身高2米左右,近30岁的他不过比陈旭阳小七八岁而已。陈旭阳看他走路总驼背,就开玩笑说:“把背挺直,再把技术学好,你把自己变成个优秀的小伙子,还愁找不到女朋友?”

自那以后,每当克依木在校园里见到陈旭阳,都会把背挺得笔直,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你看我这样走行不行?”

陈旭阳说,这些新疆学员带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单纯、友善、热情。

已成为“准工人”的克依木告诉记者:“这里的老师教会了我技术,也教会了我乐观的生活态度,我现在每天都很快乐,很安心,觉得后面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共事共乐  开封就是第二故乡

6月15日12时许,陈旭阳的手机响起,他接起来,传出的是维吾尔语。打来电话的努尔兰·木沙哈力,说了几句,随后笑着改用汉语说:“老师,我把你当成亲人,习惯地说起了母语,忘了你听不懂。”

努尔兰·木沙哈力以前也是一名哈密伊吾县的牧民,他和同期学员来到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接受了为期76天的岗前培训,其间与老师产生了浓厚的兄弟姐妹之情。

今年22岁的阿提哈·阿合曼,在没有来化工技师学院之前,就在家帮父母种地。“现在,对于化工工艺的每个环节我都很熟练。我还被评为了本届的优秀学员。”阿提哈·阿合曼自豪地说。

用一口流利汉语和记者交流的他,几年前汉语还说得结结巴巴。阿提哈·阿合曼说:“刚进入化工技师学院时,我是个什么都不懂的村里娃。在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不但汉语越说越好,还能讲几句河南话。老师手把手地教我技术,我才能成长为优秀学员,等到工作的时候,我也一定会成为一个业务骨干。”

阿提哈·阿合曼如今在这批学员中成为佼佼者,是同民族姑娘们眼中优秀友善的“能人大哥哥”。

“如果不是来到了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我肯定不会有今天的一切。我们是广汇能源定向委培的,回去一入职,每月的工资有4000多块。我爸爸妈妈在村里人面前自豪着呢!以后我也能在城里买房子,我现在最要紧的就是好好学习。”努尔兰·木沙哈力对这个改变他命运的地方,充满了感恩之情。在他和他的同学们眼中,河南开封已经是第二故乡了。

努尔兰·木沙哈力的学长李之刚,是2014年新疆国投罗钾公司赴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培训的34名汉族、回族员工之一。去年5月,回到哈密老家的李之刚在家乡办了婚礼。同年7月,李之刚带着媳妇度蜜月,第一站就定在了河南开封市,也就是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所在的城市,特地约老师吃饭,算是补上了他们缺席婚礼的遗憾。

“我和媳妇在开封呆了三天,重回了当初参加培训的学校,见了学校里惦念的师长,是他们帮我们过上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忘不了他们。”李之刚说。

 

相遇相知  血脉相融豫疆情

2010年全国新一轮援疆工作启动以来,河南的对口援疆工作给新疆哈密和兵团第十三师的各族群众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和实惠。

哈密提出的“把哈密作为河南省第19个地市,融进河南发展大局谋划”,河南1亿人民把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重大机遇与谋划援疆工作、谋划哈密和十三师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追根溯源,河南化工技师学院的援疆情缘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了。当时,该学院先后派了两名老师,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到新疆阿克苏地区进行知识援疆。

而这只是学院对口援疆的第一步,如同春水初醒时泛起的两朵浪花,真正的春潮涌动始于2011年。那一年,哈密职业技术学院29名汉族学员赴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参加技能培训。2012年,培训学员人数增至63名,他们中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到了2015年,哈密伊吾县的119名农牧民加入到培训学员的队伍中,成了河南自开展技能援疆以来接收少数民族学员最多的一次培训。

6年来,先后有663名新疆学员在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学习生活过,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学会了完成规范美观的制图作业、制作精巧的生产线模型等。

“各民族都是一个瓜秧上结出来的哈密瓜。”这是哈密人常挂在嘴边的话。河南化工技师学院以行践言,在新丝绸之路的旖旎之旅上,唱响了“守望相助、共创幸福”的赞歌。

优秀学员阿提哈·阿合曼在临行前的毕业典礼上这样致词:“如果有人问,你在这里收获了什么?我要骄傲地告诉他,我收获了珍贵的专业知识,收获了现代企业员工的必备素质,收获了河南人民最纯真的友谊。在这里,我没有虚度光阴。”


  • 上一篇:广东:科技援疆三年立项123个
  • 下一篇:边疆小村那涌动的温州情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