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生网讯 我是自治区发改委第三批“访惠聚”工作组成员,进驻英吉沙县萨罕乡尤喀克兰干村开展工作以来,有一种体会日益强烈——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我们要敬畏这股力量。
我出生在工人家庭,从未像今天这样住在村里,如此贴近农村,了解农民。但是一开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农村发展还比较落后,农民群众总体还是比较贫困的。特别是走进有些农户家中,出来迎接我们的老人和小孩还都光着脚丫子,当时天气还未完全转暖,我们都穿着厚衣和皮鞋,而他们却衣着不齐,衣服旧脏,庭院破落,家中物品摆放零乱, 没有农机,没有家畜,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一年的收入主要是靠外出捡棉花,十分微薄。看到他们贫困的生活状况,又看到他们热情的欢迎我们,使我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如何引领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成为我们心头重点思考的问题。最困扰的就是他们自我发展的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十分有限,他们自我发展的力量十分弱小,如何克服这些不足……
为了鼓舞村民参加义务植树的士气,我们先后两次,带着肉、米、面、油、水果来到离村50多公里的防风林建设工地慰问村民,到了工地,首先让我看到的是,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滩戈壁上,我们的村民就住在他们用塑料薄膜搭起的简陋帐篷,这就是他们用来抵御夜晚的风寒睡觉休息的房子,在边上是几块石头支撑的一口大锅,这就是他们烧水做饭的锅灶,他们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呆就是20多天,我第二次来时,在这鹅卵石遍布的盐碱滩上,已经可见开垦出平整的田块,新种植的树苗已排列整齐,初见规模,村民见我们来了,都围上来与我们握手,我也主动上前与他们握手,敬佩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他们点赞!
当我们返回,驱车在高速路上我才注意到这条穿越荒滩戈壁的高速路两边全是本县各乡农民新种植的防风林,左右两边宽约100米的林带,在车窗前延绵不绝,据说这样新种植的林带有几十公里长,这下让我震撼了,这些贫困而朴实的农民群众,他们虽然经济收入低微,但他们被村干部组织起来就拥有了巨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以改天换地!可以让寸草不生的盐碱戈壁铺上绿色的彩带!
当我亲身感受到农民群众中蕴含的这股巨大能量时,使我彻底打消了对他们自我发展力量不足的担忧。只要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科学引导和使用这股力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没有摆脱不掉的贫困!我们这些被村民称作卡得尔的人,要敬畏这股力量,要尊重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引导它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发挥作用,绝不能背其道而行之!
(供稿: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住英吉沙县萨罕乡尤喀克兰干村(3村)“访惠聚”活动工作组 何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