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歌颂边疆筑梦英雄”采风团兵团行侧记
新疆民生网(魏光 吴军)在共和国壮丽的画卷上,新疆兵团是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它的美与众不同,它那厚重的美更是令人肃然起敬,没有领略过它的美的人,都渴望能够身临其境地欣赏它、解读它、认知它。六月的暖风刚刚吹来,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歌颂边疆筑梦英雄”采风团一行13人就带这样的梦,从北京、浙江、广州、河北等地千里迢迢飞往新疆来到兵团,进行为期七天的南北疆采风活动。
踏寻这片美丽的土地,聆听英雄的故事。5月30日早上10点30分,全体采风团成员集结兵团文联,兵团音乐家协会主席吴军受兵团文联副主席李斌的委托,向采风团一行介绍了兵团音乐界的基本情况,并对兵团音乐家协会历年来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概述。随后,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协会副秘书长,也是本次采风团团长的李广平,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协会对兵团文联、兵团音协积极支持参与这项活动深表谢意!并分别向兵团文联、兵团音协赠送了印有 “真诚合作,共谱英雄颂歌”的台匾。简短而又亲切的座谈后,采风团即可按预定行程前往机场,飞往阿克苏奔赴此次采风的第一站,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拉开了“歌颂边疆筑梦英雄”采风活动的序幕。
阿拉尔市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虽然建市不过短短十几年,阿拉尔却有飞速发展,这座城市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三五九旅的军垦精神,三五九旅传人的刚毅和热情代代相传,这里英雄的故事,从昨天到今天,从来都是那样的生动和感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塔河五姑娘”的故事,传遍了天山南北,至今仍在传播。今天,全国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尤良英的故事,传遍中华大地,依然有着精神力量的感召。采风团成员寻着她们英雄的事迹而来,在兵团第一师一十二团文化宫,集体采访了“塔河五姑娘”之一的郭桂荣老人,现已85岁高龄的郭桂荣老人精神矍铄,除了耳朵略有点背外,身体健朗,也很健谈。她向大家讲述了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进述了那段乐观向上,永不负输的青春故事。
上世纪50年代未,塔里木开挖胜利渠需引塔里木河水灌溉开垦出来的农田,新来的五位山东、湖南的女兵娃,坚决要求上工地挖渠,她们经受住了超强的劳动和艰苦的生活考验,战胜了各种困难,为了争先,“塔河五姑娘”挑土用的筐子都是最大号的,怕沙子从筐中缝隙往下流,她们就把新买来的床单和自己的外衣,铺垫在筐底,白天拼命干,夜里继续挑灯夜战,最终赶超了男兵,创造了日挑运土方72立方的奇迹,荣获“穆桂英小组”称号,坊间誉为“塔河五故娘”。
听了郭桂荣老人的讲述,采风团成员个个感概万千,被“塔河五姑娘”的精神所感动,有些同志还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特别是著名曲作家林静老师,更是深情难控,她紧紧地拥抱着郭桂荣老人就像女儿搂着妈妈那样久久不愿松开,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这位戈壁母亲的浓浓爱意。大家由衷地感叹,“塔河五姑娘”的青春奋斗故事,再现了军垦战士守土固边,垦植绿洲,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意犹未尽中,采风团又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十三团尤良英的家,知道我们要来,尤良英早已备好了用她的名字注册商标的“尤枣”请大家品尝。品尝着尤良英亲手植种的“尤枣”的香甜,我们也不由自主地融进了尤良英的故事中。2005年,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跨越沙漠来到尤良英的棉花地拾棉花,从此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几年间,尤良英46次横穿沙海,为这个维吾尔族弟弟带去了致富经验、资金和技术。你来我往中,超越民族和血缘的亲情越加浓厚,民族团结像蒲公英的种子播撒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两岸,连起了一段感人的姐弟情意。从此也演驿出了帮助一个人,带动一批人,致富一群人的助人为乐,民族团结的生动剧目。为此,作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尤良英还在2015年9月底受到过习总书记的接见。尤良英说,“民族团结工作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做的事,它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只要把真心拿出来,用真心诚心和爱心帮助他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就能得到真情。”她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在平凡的小事里,升华了民族团结的大爱情怀。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才有幸福美好的生活,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听着尤良英朗朗的笑声,吃着甜甜的红枣,尤如一颗颗民族团结的种子播进了每个采风团成员的心中。随后,采风团又对红色教育基地、沧桑睡胡杨、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进行深入的探访,感叹和敬佩兵团人的英雄气概和伟大创造。
采风期间,采风团成员还有幸受到了兵团党委常委、副司令员、兵团第一师政委、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书记姚新明的亲切接见,姚新明希望各位艺术家用新的视角、新的语言、走心的旋律,投入地写好新疆,写好兵团,唱好兵团人和兵团精神,为微笑着的阿拉尔写出一首美丽动听的歌,让这座青春的城市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
勿忙而又动情的第一师阿拉尔之行,让大家倍受感动和教育,带着一份憧憬和向往又打点行装奔赴兵团又一座可爱的城市,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可克达拉”有着“绿色的原野”美好之意,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草原之夜》就诞生在这个美丽的城市,歌中唱到“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这句人们都耳熟能祥的歌词,也使可克达拉这个美丽的地方,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个会唱这首歌的人们的心中。一首歌成就了一座城,一首歌温暖了一座城,歌曲的作用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这让新生代的词曲作家们惊叹不已。
只要来兵团在哪里都能听到英雄的故事,在可克达拉也一样,英雄的故事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生动呈现。当四师文联的同志介绍到援疆干部王华的事迹时,大家被王华的故事深深吸引,作为一名援疆干部,王华用爱诠释了一个援疆人的家国情怀,在新疆的九百多个日日夜夜里,脚踏实地勤劳奉献,与当地各族干部职工心手相牵,血脉相连,把爱融进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每寸土地。但因遭遇车祸,意外离世,把宝贵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自己永远挚爱的这片热土,这里的人们热爱他,怀念他,他是天山脚下,永远开不败的雪莲花。采风团成员为王华英年早逝而惋惜,为他在平凡中活出高尚而崇敬,大家一致表示要学习王华的精神,用真情和音乐在援疆的大交响中奏出最动人的音符。
入夜的可克达拉是沉静的,草原之夜的歌声彷佛一直在耳边萦绕,此刻,对可克达拉的爱只能让徐徐的晚风来传情了。入梦的伊宁,是否能把我请进梦里,我真想甜睡在你薰衣草的芳香里。6月3日清晨,采风团乘车去往这次采风的下一站,第七师126团,去感受那里的红色旅游文化。因几天来,采访的地点多,人物多,路程相距遥远,每天都要乘坐十几个小时的车,没有时间安排专门的采风感受的交流,因此,采风团团长李广平老师(代表作:《你在他乡还好吗》、《潮湿的心》等)就让大家在行程的车上进行交流,这次采风活动兵团文联音协也专门安排了兵团音协副主席、兵团歌舞团作曲家唐军,兵团著名歌唱家李秀莲,兵团词曲作者魏光三位同志同行近距离地向各位大家学习。各位艺术家对在采风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对如何用现代流行的音乐,写好唱美兵团都有了艺术上感熟的想法。
李长鸿老师就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融合性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孟文豪、韩冰、张小春老师就写兵团的歌如何在音乐上多深入挖掘和探索,如何在时尚的体现上,推广度更宽泛等方面谈了很好的见解;芮庆勋、吕欣、唐军、王江江老师,就写出兵团歌曲的特性和气质来将要做进一步的尝试;词作家孟蒙、徐阡寒把在采风路上创作的歌词向大家做了很好的展示;歌唱家李秀莲唱着兵团的歌,讲着兵团的故事,表达着兵团的情;歌唱家张琼唱着援疆情,抒发着对兵团的爱;李广平老师好像在沉思中正在酝酿他将要献给兵团的歌。在一片欢歌笑语中,采风团来到了“军垦文化圣地,戈壁母亲故乡”的光荣团场126团,雨夜,我们幸福地入住在了戈壁母亲酒店。第二天一早,七师文联副主席耿新豫就带领采风团一行先后参观了戈壁母亲文化创意园、戈璧母亲广场、戈壁母亲旧居等经典红色旅游文化圣地,观看了团宣传片和七师形象展示片,艺术家们还兴奋地穿上了那个时代的军装,站在地窝子前留下了值得纪念的影像,更留下了一段浓厚的兵团情结。下午,采风团专程拜访了兵团著名作家韩天航老师,通过对韩天航老师的采访,大家了解到,成就《热血兵团》、《戈壁母亲》以及《大牧歌》这些文艺精品过程中的艰辛和努力,执着和坚守,心血和汗水,但韩天航老师对歌颂兵团始终无怨无悔。韩天航老师寄予大家,兵团是一个文化艺术创作的富矿,这里可以找到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材料。愿各位艺术家创作出好听的歌曲,让世界在歌声中认识兵团,让人们在歌声中更爱兵团。
石河子是本次采风活动的最后一站,6月5日上午,在艾青诗歌馆,采风团成员聆听了石河子市副市长乐旸对石河子市的全面的介绍,在介绍过程中,乐旸副市长还时不时地用随身携带的播放器播放着一首首歌唱石河子的歌,如此这般热情推介自己城市的领导她算最棒的一位,这个城市和这位女市长的心一样,是红色的,是绿色的,是诗意的。
在参观完石河子军垦博物馆后,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协会副秘书长李广平深有感触地说,“这次新疆兵团之行,很有意义,是一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实践,更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更是一次补充精神营养的美好过程,它将为创作指引方向,为创作点然激情,愿兵团的明天更美好。”
采风活动在各位艺术家对兵团的相恋不舍中结束,相信最美的乐思会在各位艺术家心中涌动,因为写兵团的歌永远不会结束,正如兵团文联副主席李斌在欢送词中所说,“只要你有梦就到兵团来,只要你想放歌兵团为你搭台,兵团是最有温度的兵团,所以它一定能产生最有温度的歌曲。”我们等你来,好歌唱兵团。
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歌颂边疆筑梦英雄”采风团一行13人回到北京后,采风团的音乐人们立刻开始了紧张的创作中,目前已经有若干首歌颂兵团精神和兵团历史、英雄人物的歌曲产生了,正在修改完善中。
(魏光:中青年词曲作家、新疆兵团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个人专集《真情恋歌》《祖国之恋》和《西部飞歌》三本。部分词曲作品被国家级刊物、图书及《二十世纪末中国歌词精粹》刊登或收录。词曲作品获得多次全国及省级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