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白帆)沉睡“闺中”的文物现在也有了身份证,身高、出生地、体质等14项信息,详细的记录着它们的前生今世。
27日,记者从自治区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办公室了解到,新疆已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据统计,新疆共有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126家,可移动文物约195000件/套(实际数量约457000件)。每件文物都生成唯一的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编号,相当于办了一张“文物身份证”。
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国务院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新疆各级普查机构向全疆各级国有单位发放近25000份《国有单位可移动文物收藏情况调查表》。
普查登录的文物信息包括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外形尺寸、质量、完残程度、保存状态、包含数量、来源方式、入藏时间、藏品编号、收藏单位名称14项基本指标项及照片影像资料和收藏单位基本情况等。
从总体来看,此次普查其中一个特点就是藏品数量大幅增加,与普查前的2012年统计相比,新疆可移动文物增加了约72000件/套(实际数量增加了近30万件),增加部分主要是新发现的钱币和陶器等类别的文物、新整理的旧藏文物,以及纳入普查的文博行业外的国有单位藏品。
从种类来看,钱币数量最多,约94000件;从历史朝代来看,清代文物最多,约167000件。
普查中收获的新成果让人惊喜,自治区博物馆对20世纪50、60年代黄文弼先生采集和发掘的几十箱文物进行了彻底整理、登记和分库保管;请内地专家对收藏的480余册藏传佛教经书进行整理和释读,判定其内容为藏文《大藏经》之《甘珠尔》和《丹珠尔》,为新疆民族宗教文化与社会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
在哈密普查过程中,一块骨骼引起了专家们的重视。经过专家鉴定,这是翼龙下颌骨。另外,他们还发现了翼龙蛋、恐龙化石、猛犸化石等一批古生代动物化石,对研究当地远古自然环境很有价值。
此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通过此次普查,基本实现了摸清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建立可移动文物登录制度和服务社会三大目标任务,为科学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小链接:
可移动文物:指馆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