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杂谈 >>新疆全国文明家庭呈现四大特点
新疆全国文明家庭呈现四大特点
作者:网络转载

亚心网讯(首席记者 曹华)近年来,自治区开展了“最美家庭”等不同层级的家庭评选,广大家庭和妇女参与积极性很高,全区共有362万个家庭参加,评选出不同等级的最美家庭10万多个。

“最美家庭评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涌现出来的文明家庭非常多,相当于一个蓄水池,为我区其它各级的文明家庭评选打下了基础。”自治区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侯汉敏说。

由于全国文明家庭是首届评选,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因此,哪些家庭入选也是社会广泛关注。评选需要优中选优,让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立得住的家庭脱颖而出。“新疆评选出来的10个家庭都是群众公认的文明家庭,具有很大影响力。”自治区文明办主任杨胜江说。

侯汉敏表示,新疆10个全国文明家庭是众多文明家庭中的优秀代表,主要有4个特点:一是民族团结。10个家庭中很多都是不同民族组成的家庭。这些家庭生活幸福,相互尊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二是自己小家做好了,就向社会献出爱心,给别人送温暖。三是都在各自岗位上做得非常突出和优秀。四是体现了社会新风尚。

“这10个家庭的事迹都感人至深,关键在于他们无论是对待小家还是对待大家,都持之以恒地坚守着家庭本色,坚守做人做事的本色。这些家庭散发出来的光芒,值得我们每个家庭从身边小事学起,从教育孩子学起,最终形成整个社会良好的风气,促进社会文明和谐。”侯汉敏说。

 

□文明家庭故事

小家汇聚大家美大家辉映小家美

收养了十个孩子个个都成才

得知要去北京,我激动得睡不着,见到了习总书记,更激动。都到家了,习总书记说的每一句话还回响在耳边。——卡小花

卡小花是兵团第一师四团粮油厂的一名普通职工,25年来凭着爱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与丈夫艾尔肯合力先后养大了12个孩子,这些孩子既有汉族也有维吾尔族,其中10名是孤儿。

1991年,艾尔肯继父的女儿殷晓梅因心脏病突发身亡,半年后其丈夫出车祸去世,4岁的高春节、3岁的高春亮成了孤儿。1993年8月,卡小花的妹妹因故喝药自杀,其丈夫住进了精神病院,丢下了3个10岁、8岁、6岁的男孩。次年,艾尔肯的弟弟、表弟均因家庭变故失去生命,5个已上小学的孩童相继走进了卡小花的家。

4年间,家中添了10个书包。为了让孩子们有衣穿、有饭吃、有书念,每天别人还未起床,卡小花就割回青草喂家里的12只羊、45只鸡和38只鸽子。然后洗手做饭,伺候孩子们,匆匆忙忙去上班。下班就捡废品,晚上则推着小车叫卖自己打制的凉粉、馕饼。

“收养了他们,就要为他们的今后负责,让他们成为有用之才!”卡小花和丈夫为此默默地付出着。

如今,卡小花有10个孩子已大学毕业,其中7个孩子成家,还增加了5个孩子。“过年时,我家像集市一样热闹,汉族姑娘、维吾尔族小伙聚集一堂,开心得很!”她说,等剩下两个孩子上了大学,她准备开一个公益性的养老院。

他们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

我去北京那么多次,也开过会,都没能见过习总书记,还是代我去领奖的女儿姬伟芳运气好。——张丽华

20多年来,兵团第十师北屯市一八三团的张丽华与丈夫姬文明从普通的兵团职工成长为致富能手,逐渐成长为助推职工增收致富的领路人。

2000年,张丽华夫妇带头承包了670亩盐碱地,2005年成为一八三团甜菜种植状元;2010年,张丽华被职工推选为甜菜种植协会会长,她跑前跑后地联系订单,让连队里十几户职工依靠订单甜菜走上了致富路。

他们还是一八三团应用加压滴管技术的第一家,他们的连队也成为阿勒泰地区率先推广加压滴管技术的典范。

为缓解连队人多地少的矛盾,2009年-2010年,姬文明、张丽华夫妇先后将自己精心改良好的800多亩地全部退让给地少的职工,还连续4年给职工垫付水费32万元。

新职工刘吉云刚到连队时,家里几乎一贫如洗。张丽华主动与他结成帮扶对子,资助他承包了80亩土地和3个小孩上学。这几年,他们先后帮扶了十几家困难家庭,为连队捐款达1.5万余元。

2013年张丽华成立新疆额河金穗有限公司,不仅为种植户解决农产品销售等难题,还为团场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这一生,我为祖国守边防”

我跟习总书记握上手了!握手时我说“总书记好!”习总书记说“你好”,当时我激动得眼泪都快出来了。——魏德友

魏德友和刘景好夫妻俩默默坚守中哈边境萨尔布拉克草原“无人区”52年,他们是行走在国境线上的“夫妻岗哨”,从未向组织申请过一次照顾。退休后,两个女儿接过父母戍边的责任,帮助他们实现“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的铮铮誓言。

自1964年从北京军区转业到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原兵二连工作后,魏德友和妻子刘景好坚守在毗邻边境线的一片无人区,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家住路尽头,种地是站岗,放牧是巡逻”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52年来,魏德友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堵截临界牲畜上万头(只),劝返临界人员千余人次,至今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

退休后,魏德友夫妇原本可以在家享清福,二人每月有近5000元的养老金,儿女们也多次劝他们回山东老家安享晚年。但76岁的魏德友却说:“我们身板还硬朗,等干不动了再说吧。而且,守在这里心里踏实!”

“铁人”一路闯关成专家

从去年现在,我见到习总书记3次。但这一次,我跟习总书记握了手,总算是了了我的心愿了。——肉孜买买提·巴克

30岁,肉孜买买提·巴克就成了中国石油集团新疆油田公司的技能专家,31岁成为全国青年技术能手,33岁成为新疆油田首次技能专家评选中惟一一位少数民族技能专家。肉孜买买提·巴克和作为教师的妻子胡西代·买买提明孝老爱亲,以勤学、朴实、节俭的良好品格成就彼此的生活和事业。

1994年9月,18岁的肉孜买买提·巴克成为一名采油工。由于不识汉字及专业技术水平不足,他在一次外出巡井时,没有意识到电源上的绝缘帽已被大雨冲掉,结果被高压电流击倒在1米远的泥潭里。这件事让他决心学好汉语和采油技术。

不到1年,他就能用汉语交流,3年后汉语水平达到八级,还在作业区技术工人操作大赛上荣获维修工业务第一名。单位领导任命他为924站的采油班长,还奖励他一床毛巾被,肉孜买买提说:“我还珍藏着那条毛巾被。因为它记录着我因努力而改变、受到认可的难忘一刻。”

工作20多年来,肉孜买买提用11年时间学了两个大专和一个本科学历。

2004年,新疆油田公司推行大班组建设,肉孜买买提所在六班成为试点班组,增加了十几名新员工。他梳理出采油岗位可能出现的100多项问题和导致问题的600多种原因,编写了50多万字的维汉对译培训教材,并志愿为新员工培训。

2006年初,肉孜买买提自费建立了“红柳石油网”,供网民免费浏览、下载自己的授课资料。他的团队研制了16项国家专利成果,有8项在生产现场推广应用。

从参加工作那年开始,肉孜买买提用6年时间翻盖了老家的房子。新房上梁时,老父亲把他的名字刻在了大梁上。

小家和大家美大家和小家美

这次能入选,妻子的功劳更大。我们都相信,只有家庭美满幸福,社会才能和谐美好;但如果没有社会这个大家庭的稳定,小家庭也不可能幸福美满。——苏巘

苏巘(yǎn)和他的维吾尔族妻子戴娜生活中相亲相爱,工作上相互支持,用理解和分担撑起“小家”,用付出和奉献守护着“大家”。

“我们家很多事既有汉族的印记,又有维吾尔族的印记。比如春节、古尔邦节我们都过,双方的亲友都会来祝福。而且,我们的婚礼都是汉族习俗和维吾尔族习俗各举行了一次,我非常喜欢。”苏巘说。

苏巘在部队上有“拼命三郎”之称,是一名杰出的标兵连长,荣立三等功2次,曾被总参谋部表彰为“优秀参谋”,被兰州军区表彰为“参谋业务标兵”。但他说:“家人的相互尊重、理解、包容和支持,才有了我今天的荣誉。”

苏巘经常执行任务,一出去就是很长时间。女儿出生3个月后,苏巘才从部队回家;待了一个月,又奔赴一线;再次回家时,女儿都1岁多会走路了,但妻子戴娜没有一句怨言。

戴娜同样是和田地区公安局公认的业务骨干,不仅是“地区优秀人民警察”、“优秀公务员”,还被南疆军区表彰为“首届十佳好军嫂”。两人爱情事业双丰收,在当地一时传为爱的佳话。

文字/首席记者曹华记者郭玲


  • 上一篇:加马铁热克乡扎实推进农业普查工作
  • 下一篇:靠技能脱贫 用双手致富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