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首席记者 曹华)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302个家庭入选。记者从自治区文明办了解到,新疆有10个家庭获“全国文明家庭”殊荣。
这10个家庭分别是:收养10个不同民族孤儿的青河县青河镇阿尼帕·阿力马洪家庭;丈夫是石油战线上的“铁人”,妻子是教师,夫妻俩孝老爱亲、相互扶持,以朴实、踏实、节俭、勤劳的良好品格成就事业和生活的克拉玛依市肉孜买买提·巴克家庭;家庭成员由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组成,全家人团结和睦、乐于助人,深受邻里和社会好评的乌市王芳家庭;20年来帮助同村孤寡老人,用爱心与善行赢得人们赞美的尼勒克县多尔吉·哈扎汗家庭;用勤劳建设幸福家庭,用爱心帮助贫困孩子和孤儿的察布查尔县吴秀芳家庭;社区家喻户晓的好儿媳,阜康市沙尼汗·艾塔木家庭;丈夫是标兵连长,妻子是优秀公安干警,用理解和分担撑起“小家”,用付出和奉献守护“大家”的和田市苏巘家庭;夫妻坚守边境草原52载,实现“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铮铮誓言的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魏德友家庭;25年来用爱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养大12个孩子的兵团第一师四团卡小花家庭;孝顺老人,以言行举止教导孩子从小孝老敬亲、互帮互助的第十师北屯市一八三团的张丽华家庭。
□文明家庭故事
发扬良好家风传承家庭美德
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家庭,传承家庭美德的传统,家教家风不仅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还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今天,我们带读者走进其中的5个全国文明家庭,品读他们的感人故事。
和谐包容好家风代代传
“是上一辈人的传承让我们的家庭拥有了和谐包容家风,我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也一定能很好地传承家风。”——王芳
“儿子正在上大学,他有一个汉族名字,还有一个哈萨克族的名字,这就是我们家庭的特点。”今年45岁的王芳是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新疆分公司综合人事处处长,丈夫亚提卡尔·木哈提是哈萨克族,在乌市公安局督察部工作。她的婆婆是维吾尔族,大嫂是回族。
“结婚20年来,无论是对待老人还是孩子,或者是亲朋好友,我们都能完全融入对方,以尊重包容作为家风,坚守孝道,营造和睦和谐的家庭环境。”王芳说。
记者了解到,王芳的父母是老一辈的兵团劳模,婆婆也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老人,曾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学,被评为自治区杰出母亲。
王芳在中储粮新疆分公司工作16年间,曾获自治区巾帼文明岗创建先进工作者、优秀妇女干部等荣誉称号。爱人也不甘落后,连续9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立“三等功”1次,还被嘉奖过。
多年来,王芳一直投身于公益事业。她组织中储粮新疆分公司开展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并为自治区红十字会捐助贫困儿童帮扶资金4万多元。她号召员工参加妇联“爱心一元捐”活动,捐助新疆妇女发展基金会1万多元,曾获中国红十字“爱心天使”称号。2014年3月,王芳家庭被自治区妇联授予“五好文明家庭”称号。
重组家庭8个孩子5个上大学
“我见到了国家领导人,现场还听了习总书记的讲话,这激动的心情到现在都平复不下来。”——吴秀芳
吴秀芳来自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查鲁盖西街社区,锡伯族,家庭成员10人。20多年来,吴秀芳抚养8个孩子长大成人后,又资助了更多孩子上学。
1994年,吴秀芳的丈夫因车祸去世。她一个人不仅要照顾瘫痪20多年的婆婆,还要养育两个幼小的女儿。
1997年在好心人的牵线下,吴秀芳相识了离异的崔国新。崔国新膝下有6个孩子。她知道组建两个不同民族的家庭,将面临更多的现实困难。而且有人劝她,你婆婆已去世,你在察布查尔县报社工作,条件那么好,何苦找个带着6个孩子的农民,不是自讨苦吃吗?但为了8个孩子有幸福完整的家,吴秀芳和崔国新组建了这个10口之家。
因老崔会养牛,两人就贷款3万多元买了3头种奶牛,起早贪黑地精心喂养。吴秀芳每天6时起床喂牛挤奶,然后做饭,上班前还要去市场卖牛奶。
崔国新的儿子李刚不忍母亲这般操劳,留了一张字条,决意弃学外出打工。吴秀芳急忙召集全家人去寻找。在伊宁市长途汽车站找到儿子后,吴秀芳和儿子紧紧拥抱在一起,都哭了。李刚说:“我每天看到爸妈为了我们,累得快要把命搭进去了,我心里很难受。”吴秀芳说:“你什么都不要想,只要好好读书考个大学,父母再苦再累也值得。”
在吴秀芳夫妇的教育下,有5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家里的日子慢慢好起来,吴秀芳又开始帮助其他家庭的孩子。从2004年至今,吴秀芳先后资助了吐努克、吾尔古丽等21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和孤儿,家庭年收入仅3万多元的她,每年用于资助孩子和其他捐款的钱就有1万多元。
好儿媳有30多位“婆婆”
我去北京时还给习总书记带了礼物。见到习总书记,激动地差点流泪。
——沙尼汗·艾塔木
沙尼汗·艾塔木是阜康市阜新街文化路社区家喻户晓的好儿媳,婆婆在世时患有严重的关节炎,瘫痪在床长达6年。在沙尼汗的精心照料下,老人奇迹般地站了起来。沙尼汗撑起了一个幸福和谐的家。日常生活中,沙尼汗常常把社区里的空巢老人请到家中做客,时间长了,她家便成了“老人俱乐部”。
2010年,为解决社区老人日间照料无人无场所的问题,街道社区与沙尼汗商量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点的事。沙尼汗说:“我照顾一个婆婆也是照顾,照顾多位老人也是照顾,我就把这些老人都当成我的婆婆。”从此沙尼汗每天给老人做饭,大家也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饮食习惯,同吃同乐,不分你我。
从开始的12位到现在的36位,如今接受沙尼汗居家养老服务的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老人,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58岁,老人们在这个大家庭里共居共学共乐,幸福充实地颐养天年。
赡养村里孤寡老人20年
见到习总书记非常激动,还认识了很多善良的人,也向他们学习了很多。
——多尔吉·哈扎汗
多尔吉·哈扎汗今年52岁,住在尼勒克县胡吉尔台乡哈特乌孜尔村,家庭成员4人。76岁的汉族孤寡老人朱兴德住她家不远处,靠替人放牧为生。后来因年龄增大,老人无法再去放牧,没有了经济来源,也照顾不好自己。
1996年冬天,多尔吉·哈扎汗几天不见朱兴德老人就去探望,才知道老人因煤烟中毒卧床不起,她急忙让丈夫背着老人去看病。想到老人日后无依无靠,她便和丈夫商量后把老人接到了家里。
自从朱兴德老人住到家里后,夫妻俩对老人就像对亲生父亲一样,每月帮老人缴保险,还给老人零花钱。他们的4个子女也受到感染,从小和“爷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多尔吉·哈扎汗说:“我们把老人当爸爸一样照顾,他也特别喜欢孩子们。”
多尔吉·哈扎汗助人为乐的爱心与善行赢得了人们的赞美,被称为哈特乌孜尔村“最美家庭”。
把“母亲”当成一项事业
我经常教育孩子,我们做不了伟人,也做不了名人,但我们可以做善良的人。
——阿尼帕·阿力马洪
77岁的阿尼帕·阿力马洪这次让小女儿代表他们家庭去了北京。
阿尼帕·阿力马洪是青河县青河镇居民。阿尼帕和丈夫阿比包有9个孩子,还收养了10个汉族、哈萨克族的孤儿。这个家并不富裕,为抚养这些孩子,夫妻俩经历了很多艰辛。阿尼帕·阿力马洪曾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民族团结模范等荣誉。她的事迹被拍成电影《真爱》。
1963年,阿尼帕的哈萨克族邻居亚和甫夫妇相继去世,留下3个未成年孩子,阿尼帕收养了他们。1977年,才11岁的王淑珍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不久也撒手人寰,兄妹4人无人照顾。一个冬日,阿尼帕将蓬头垢面的小淑珍领回家,她的哥哥和两个妹妹也来了。1989年,王淑珍的继父去世,留下3个孩子,阿尼帕又将这3个汉族孤儿接到家里。
为了不让孩子们饿肚子,阿比包每天下班就去帮人家打土块,阿尼帕则到菜市场拣别人不要的蔬菜。家里养了两头奶牛,但谁也不舍得喝奶,全部到市场换成零钱支付孩子们的学费和购买生活必需品。为给一家人做饭,阿尼帕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铁锅,被称作“团圆锅”。
阿尼帕把“母亲”当成一项事业,她养育了19个孩子,帮助了身边许多急需帮助的人。在她的言传身教下,这个家庭也在用不同方式将爱传递。“就是将善良变成一种习惯。”女儿卡丽曼说。2008年,卡丽曼将一位面临困境的高中女孩接到家中一起生活。现在,女孩已成为一名医生。
在新疆青河县阿尼帕事迹主题教育馆内,阿尼帕妈妈和小女儿用手中的抹布轻轻擦拭着2009年70岁生日时拍下的有180多口人的全家福相框,一群小学生也和阿尼帕妈妈一起打扫卫生。
阿尼帕说,孩子们都很孝顺,她的生活很幸福,惟一的心愿就是孩子们平平安安,祖国繁荣昌盛。
(文/记者 郭玲 首席记者 曹华 图片均由照片主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