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梁乐)无论是农家院里的土果子,还是几十元一公斤的进口蛇果,这些苹果的“祖先”很可能就来源于天山野果林。而这片拥有58个野果树品种的基因宝库,正在逐渐消亡……
9月26日,首部全景式展现天山野果林的纪录片《拯救基因库》将在央视“走进科学”栏目上映。该片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与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合作拍摄。
50年间消亡了一半
9月23日,《拯救基因库》新片发布会在乌鲁木齐召开。该片编导史新跃于今年5月和8月两次深入伊犁新源和巩留的野果林,见证了果树的开花期和结果期。
“通过航拍镜头,大片繁花似锦的画面让人愉悦,但也有大片黑压压的枯死果树让人心痛。”史新跃说,他们在与当地牧民的交流中得知,上世纪八十年代时,野果林还很繁茂。但不知从何时开始,野果树开始大量的枯死。牧民们也很疑惑,仿佛眨眼的功夫野果树就没了。
对于野果林的急速消亡,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近几年持续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党委书记田长彦说,与50年前相比,新疆野果林的面积减少了一半。更加致命的是,现在野果林病害面积还在以每年400公顷的速度蔓延,如果再不行动,野果林很可能全部消亡。
入侵物种是主要“元凶”
这片经历过第四纪冰期的古老果树群落,为何会在最近几十年突然面临厄运呢?
研究人员剥开病害野果树表皮,发现了很多不足一厘米的白色小虫在蠕动,它是小吉丁虫的幼虫。这种虫蚕食果树韧皮部后会形成孔道,这些孔道布满植株皮下,阻断了植物营养水分输送。此外,虫害孔道还极易感染病菌,最后导致虫害枝条甚至整树枯死。
田长彦告诉记者,这个造成天山野果林濒临毁灭的主要“凶手”是外来入侵物种。1993年,新源县从山东引进了未经检疫的苹果苗木。到了1995年,小吉丁虫在新源县首次被发现。
由于小吉丁虫在新源县几乎没有天敌,而野果林又处于天山北坡气候逆温带,适宜小吉丁虫快速繁殖,形成种群。因此,小吉丁虫虫害面积扩散很快。
近二十年来,当地林业部门采用各种方式防治,但虫害形势依然没能得到有效遏制。
在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元明看来,杀死野果林的,不仅仅是一只小虫,应该还有自然和其他人为因素。最近几十年伊犁地区增温增湿,气候的改变进而使得土壤发生变化,果树水分和养分的输送通道也会发生改变。此外,野果林分布带与农牧区共存,人为砍伐造成林带面积缩减,牛羊等牲畜会啃食地面上的新树苗,也使得果树无法完成新老交替。
拯救的战斗即将打响
据了解,经过诸多国内外专家和科研院所的持续研究和鉴定,天山野果林是苹果、核桃、杏、李等多种果树的起源地之一。
目前,新疆野果林有58种野生果树植物。田长彦说,野果林基因库的完整保留,对现代经济果木的品质改良、优良品种的筛选及分子遗传育种都有重要意义,一旦毁灭将无法复制。
因为野果林在基因领域无可替代的价值,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联合国内顶尖专家,多次向自治区和国家提出抢救性保护天山野果林。
2016年6月,由该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天山北坡退化野果林生态保育与健康调控技术”通过评审正式立项,在国家层面吹响拯救天山野果林珍贵基因库的号角。
在田长彦看来,拯救野果林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不仅仅需要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更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公众的协力推动。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野果林,爱护野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