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生网讯 (通讯员 马月)“望不尽,番茄遍地红;赞不够,牛羊格外壮,春光里,花儿多悠扬,奔小康,人心多爽朗……”这首《花儿的故乡》歌唱的正是昌吉市下六工村如今的面貌。2014年,昌吉市二六工镇被定为自治区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乡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方针,下六工村投资676.693万元着手打造的美丽乡村,使下六工旧貌换新颜焕然一新。
“花儿”规划有前瞻
下六工村位于昌吉市以西9公里312国道沿线处。从2009年开始,下六工村因地制宜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确定了回民特色生态型、花园式乡村发展目标,先后依托援疆项目资金,投入资金2266万元,完成了泉昌回民新村、广场、迎宾门工程,建设抗震安居房238户。2013年下六工村以州、市配套资金建设特色乡镇中心村项目为契机,完善村庄布局规划,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回民餐饮贸街商,成为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2014年下六工村人均收入18503元。
近年来,二六工镇党委、政府依托“二六工拱北”在回民穆斯林群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紧紧围绕创建“全疆回民特色第一镇”的奋斗目标,在下六工村先后实施了泉昌花儿新村、特色乡镇中心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为突出旅游业和劳动力转移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全村致富的目标,下六工村村委会鼓励农民从事农家乐、发扬民间传统手工艺等第三产业,引导农民发展民俗风情游,用特色饮食促使农民依托旅游经营增收,形成以民族传统手工艺、特色饮食、农家乐旅游为主导的产业新格局。村委会还引导农民树立转移增收和创业致富的新观念,提高他们转移就业的能力,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富裕增收的重要途径。并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辖区大型企业,将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实现富裕劳动力就业。实现每年转移富余劳动力3000人次、人均增收600元。
“花儿”班子强引领
新农村建设好坏,关键得看村班子。2014年以来,二六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构建“党政主导、部门协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全面指导协调各项工作任务的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切实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统筹协调工作。
在村级事务管理上,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推行开放式抉择决定,由村委会通过村民会议或村务公开栏等形式向农民群众公开,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村民们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切身的体会身边发生的每一件变化。同时,严把民主决策关,尊重村民的民主权利,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和决策权。由村委会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对建设项目及筹资筹劳的标准、额度进行集体论证和表决。讨论表决会议由专人进行全程记录,表决结果由所有参加人签字存档备查,有效提高了广大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
“花儿”新风沁心脾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强,使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民居住条件全面提升,至2015年末,下六工村新村居民点全部实现硬化、绿化、亮化。健全文化广场、幼儿园、图书室、卫生室、活动室等,下六工村回民特色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传承和弘扬,形成一个既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特色文化,又有清新空气和自然风光的美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重建更要重管。下六工村建立了公共设施管理制度,做到道路、管网、绿化、路灯、垃圾收集点、文化设施、建身器材等配套设施的日常管护责任到人;积极探索推广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计划通过引进物业公司,实现以市场化方式建立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文化墙、广播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在潜移默化中帮助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他们爱护公共设施,同时也让他们积极投身于家园的建设和维护中,最终达到美丽乡村“常美丽”的效果。
重硬件建设也重“软件”打造。下六工村把好的村风和现代生态文明意识列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条件。一是筹资建立了回民花儿”声光舞台、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的村民活动广场,组建举办“花儿”歌唱比赛、舞蹈、广场舞等文化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二是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精心组织开展了评选文明示范户、卫生家庭、创业致富典型等,切合农村实际、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有效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同时积极组织农民开展培训活动,在抓好农民技能培训的同时,在全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有效提升村民素质,使全村村民精神面貌饱满、生活态度积极乐观、邻里和睦相处,乡风敦厚质朴。
如今的下六工村,有能歌能舞的大嫂、有机械耕作的壮汉、还有广场闲适的老人……看那干净宽阔的街道、靓丽雅致的风景,像盛开在田野中的希望之花,更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新农村画卷。
(供稿:昌吉市政府办住二六工镇下六工村工作组 昌吉市“访惠聚”活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