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公出国(境)、公车购置运行、公务接待等所产生的“三公”经费,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乌鲁木齐市政府8月1日公布的《2015年度乌鲁木齐市本级部门决算编制说明》显示,2015年乌市本级财政拨款“三公”支出7000多万元,较2014年减少四成多,降幅创近3年新高(详见本报今日A4版)。
其实,对比近几年来乌鲁木齐“三公”经费支出的数据会发现,集体“亮相”的支出是一个逐年紧抠的过程,且减幅力度越来越大,成果更是非常显著。这样一份“成绩单”来之不易,也是相当有分量的。
细读此次公布的数据:去年,乌市本级部门公务用车购置费用减幅最多,高达八成多,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6342.67万元,减幅达33.21%。
同时,还有部分单位没有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如:乌鲁木齐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乌鲁木齐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乌鲁木齐市土地储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本级)、乌鲁木齐市人才服务中心等。
那么,缩减“三公”经费支出的力度为何越来越大呢?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提出,“三公”经费决算公开应细化说明因公出国出境团组人数,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国内公务接待的批次人数,以及“三公”经费增减变化原因等信息。
从此次乌市公开的数据情况可以看出,这一要求得到了较好落实。各部门“三公”经费注释说明也更加细化。
“三公”经费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按照中央规定引导各部门严格控制支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了八项规定要求,厉行节约、严格控制支出的结果。各部门采取了有效措施,压缩、取消部分出国团组,实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强公务用车管理,规范公务接待活动等,使得“三公”经费各单项支出均明显下降。
由此,“三公”经费大幅下降,并不是把预算按比例硬往下压,而是得益于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越扎越密、越扎越牢,花钱行为受到有效约束。这两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定,包括对因公出国团组天数、人数,公务机票价格,以及公务接待标准等都做了具体要求。
向社会公众交“家底”、亮“账本”,就是要让公众对政府支出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看看这些钱是怎么花的,干了哪些事,产生了什么效果。
可喜的是,去年,乌市本级财政“三公”经费支出严格按照厉行节约有关要求,坚持了有保有压,强化了日常行政财务监管,严格控制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严格控制了“三公”等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了出国出境项目审批,对于审批通过的出国(境)项目,严控出国(境)时间、人数、批次,有效压缩出国出境经费;大力压缩公务用车日常运行维护费,并严格控制除执勤执法、市政环卫、特种专业技术用车购置外的一般公务用车更新购置审批,向乌鲁木齐市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