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犁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文学的天空下,星光璀璨,我少年时代就在追随。
《伊犁中学生作文选》第一辑,首篇文章就是我的同年级校友写的。平时凭兴趣说得很热乎,没有想到小小年纪人生哲理写得这么透彻,对他很是钦佩。是年,在伊犁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伊宁市中学生接连荣获国际、全国作文奖项,更加推动了伊犁文学事业的发展。我也有幸和获奖同学成了同窗学友,受益匪浅。高中语文老师是伊犁原《教与学》编辑,他给我们讲课,完全按照大学方式。生字会让学生回答是什么意思,写作课常常自己拟一个题目。“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东施效颦”。还让我把习作投稿《教与学》,我始终没有勇气写作投稿,辜负了老师一片爱心。
母亲一本夹着鞋底,鞋面纸面发黄的旧杂志,是我儿时看了又看的儿童读物。里面描写的故事启发我的心灵,有些剪成鞋底鞋面上的文字段落我也不放过阅读,一个完整的唱片封套,装着鞋样也夹在杂志里,展开一看,梅兰芳五十年代贵妃醉酒的剧照,让我惊艳。雍容华贵,穿着戏服,缀满夺目宝石头饰的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在那个贫瘠的年代,睡梦中有了一个向往的地方:红日东升,彩霞满天,身披彩衣的雄鸡,引项高歌,烟波浩渺的梦乡。院里的王叔叔,每期订阅《小说月报》、《收获》让我借阅,紧跟着时代的脉搏,我沉湎其中。王蒙发表的《逍遥游》,像是一篇城市人文的风景,行走在伊宁大街小巷的逍遥游。中华文字园里的《台湾文学选刊》,那一湾浅水,牵着我的乡愁遇上泰戈尔,一本薄薄的《情人的花朵》,从江南携回,读得我不能自拔,一种空灵音乐的节拍,震颤着我的心房,我在你的世界里,依附着你,“繁星在永恒的皇冠上闪耀”。
在伊犁文学浓厚氛围里,有幸参加了文学界几次座谈会;1989年在市宣传部,全市文学爱好者聚集一堂,聆听文学前辈展望伊犁文学美好前景。阿苏·付查新昌从察布查尔县赶来助兴,在文学青年爱好者心中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忘不了是阳光茶坊东道主王总设茶话会,王亚楠老师主持会议,陈予、程相中、刘奇、佟志红等文学编辑纷纷发表感言,叙说自己的文学情缘。佟志红老师还是我走向文学道路上的帮扶者,至今没有一面之交,只能心存感念。她最初一篇习作上了中学生作文选,现在读起来都感受到少女心底意识对社会透视的深刻。陈予老师一篇关于时间与人生的感悟,十多年过去了,仍让我神思。忘不了在州新华书店读者俱乐部,由郭从远主持,姜付炬主讲人,文学前辈大聚会。开讲前,文学前辈一席闲谈,功底非凡,胜过我读过的纸面文字。姜先生关于道德的巨篇宏论,是向时代发出的呼喊,有超乎寻常的预见。时代的前行,正是先生所期望的回归理性,遵循法治的发展。
望着窗外如甘霖的秋雨,浇注心头,想起二十年前的我,冒着秋雨走进地区地方史志办公室,赖洪波主任及工作人员毫不责怪素不相识的我冒失的青年人闯入,还打开资料室的书柜,让我坐下静心读书。
此刻,一轮明月从树丛中透过,下了两个夜晚的雨,滋润了干涸的大地,空气里的清凉、湿润,沁人心肺,手边有刚放下读完的董桥《旧时的月光》,想起万仞群山上的玉台月光,照过古人,照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