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历史 >>文物修复故事:我是文物“片金棉布枕”的“亲妈”
文物修复故事:我是文物“片金棉布枕”的“亲妈”
作者:新疆民生网


天山网讯(首席记者王晶晶摄影报道)7月18日,《指尖旋舞 艺成天工——新疆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科技保护中心纺织品组修复师马叶桢,站在文物“片金棉布枕”前,小声说了一句,“三个月修好的,看着就心疼。”

展厅内川流而过的参观者,又如何能想到,正是这位与自己擦肩而过的姑娘,让他们眼中神秘的纺织品文物重新焕发生机。

 1500387998193.jpg

文物修复前。

现在呈现在参观者眼前的片金棉布枕,是一个类似“鸡鸣枕”形状的小枕头,造型奇特,看起来质地柔软,上面金色的丝线穿透两千年的历史,闪耀着神秘的光泽。

谁能想到,这只枕头从和田洛浦山普拉古墓群出土时,只是几个糟朽的被污染物腐蚀的残片。马叶桢拿到残片的第一步就是对其进行信息采集和全方位的分析检测,就像人们看病时填写病例和体检那样,确定病害种类后,然后对残片进行清理和消毒。

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确定残片的形制。“这个过程很重要也很艰难,通过肉眼看这个纺织品文物残片的线迹,判定它大概的样子,然后对比同时代类似文物的样子,做进一步的判定,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综合专家的意见。”马叶桢说,“这件文物,我们带着它去了杭州,让那边的专家帮忙确定形制。”

在描述这关键一步时,马叶桢用很笃定的语气说,如果文物的形制确定不了,宁愿不动也不能修坏。

其实当修复师们拿到一件文物开始修复时,就开始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研究这件文物的修复方案时,马叶桢制作了四五个仿制品,只为了确定枕头的两个角的样子。

确定了形制后,就知道了文物大致的样子,接下来就是将残片修复到合适的背衬上,最终将文物呈现出来。

 1500387998442.jpg

文物修复后。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工作8年,马叶桢修复的每一件的仿制品,都有不同的方法,修复时间最长的是5到6个月,有的需要缝补,有的不需要缝补。

“每一件文物都是有生命的,时常觉得修复一件文物就像养育一个孩子,如果是单独修复的文物,我们就说是它的亲妈,如果有人来帮忙,就会说另外的人是保姆或者后妈,修复工作特别枯燥,我们会用这种方式来活跃气氛。”她说。

每天都要修复文物,做针线活,马叶桢却对文物修复工作充满热忱。“修复每一件文物都像是和文物来一场奇幻的相遇,文物穿越千年来到我的手里,我可以与文物对话,用自己的修养与眼光去看待他们,用自己的全部理解滋润着手中的宝物,重新焕发着它们的光彩。”

据了解,为期3个月的《指尖旋舞 艺成天工——新疆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是新疆关于“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首个主题展,汇集了丝绸之路新疆段出土且经修复保护后的精品文物共130件/组,较全面地介绍和展示了近十年来新疆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成果。



  • 上一篇:新疆发现2亿年前蜻蜓化石 个头比现在蜻蜓大2至7倍
  • 下一篇:1000多件(组)文物讲述新疆历史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