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历史 >>从考古发现中看唐代西域女性如何化妆
从考古发现中看唐代西域女性如何化妆
作者:网络转载


“一字眉” “伤痕妆” “遮瑕膏”……

从考古发现中看唐代西域女性如何化妆

QQ截图20170308000240

新疆网讯(记者白帆 通讯员阿迪力·阿布力孜)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这个向女性表达尊重与祝福的节日,很多女同胞们会对古代女性的生活感到好奇。新疆出土的众多文物,为我们呈现了古代女性的妆容。

“一字眉”“伤痕妆”“遮瑕膏”……这些都是今天女性青睐的妆容或化妆品,其实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仕女图》绢画,女舞俑、仕女俑、劳动俑等文物中,我们就能看出唐代西域女性如何化妆。

“一字眉”唐代就流行

打开时尚杂志,“一字眉”是现在流行的眉形之一,其实新疆古代饰眉的历史源远流长,早期是用石笔磨粉或是用树枝烧成炭条描绘眉毛。

考古工作者在距今2800年的且末县扎滚鲁克墓葬中发现一具老年妇女的尸体,她双眉如柳叶,色黑如初描。考古人员还在2500年前的鄯善县苏贝希古墓、汉代的温宿县包孜东古墓、洛浦县山普拉古墓中都发现了用于描眉的眉石和石眉笔。

到了唐代,由于统治者的提倡,画眉的风气日盛。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围棋仕女图》中的那位正在下棋的贵妇人以及旁边站着的侍女们的眉型描绘得又黑又宽,反映了当时描绘阔眉的风尚。这件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女舞俑的眉形与众不同,基本呈“一”字形,浓密、平整、简洁,宽窄适度。

用“花钿”掩瑕

现代女性常用遮瑕膏掩盖脸部的小斑点,在古代,花钿作为一种额饰,成为掩瑕的工具。

花钿通常用色纸、鱼鳞片、金箔、丝绸等多种材料剪成花样粘贴而成,也有直接用颜料描绘在额头上的。

花钿的形状多种多样,有桃花形、梅花形、菱形、宝相花形等,颜色多有红、黄、绿等。最为精彩的是一种“翠钿”,它是以各种翠鸟羽毛制成,饰物呈青绿色。

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屏风画《仕女图》绢画中的女子服饰华丽,额际间贴的翠绿的菱形花钿十分醒目。

额头涂黄粉

女子在前额上涂画黄粉也是唐代西域女子中流行的一种妆饰。

随着佛教思想的渗入,西域各地的文化艺术及民间风情等也渐渐输入到中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在自己的额头涂染上黄色,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黄额的习俗。

出土于吐鲁番吐峪沟古墓的那幅唐代绢画《乐舞女图》中的仕女,身穿回鹘式翻领彩金锦窄袖服装,头梳高耸的发髻,额上描绘的黄色圆晕清晰可见。

伤痕妆

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藏中出土的屏风画《仕女图》绢画和彩绘女舞俑所表现的仕女和舞女,面部还有一种特殊的面饰,在女子太阳穴部位各画一条红色弯弯的新月形,有的还故意描绘成残破状,宛如白净的脸旁平添了两道伤疤,这种妆饰,被称为“斜红”。

唐代妇女脸上的斜红,工整者形如弯月,复杂者状似伤痕。为了造成残破之感,有时还特在其下部,用胭脂晕染成血迹模样。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的一件唐代女舞俑脸上,能清楚地看到斜红的妆饰。

继续阅读

古代女子辫发是最爱

6日,记者采访了新疆博物馆相关专家,介绍了新疆出土的女子发饰特点,折射出新疆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社会生活方式。

距今3800年左右,古代西域地区的人们就进入了辫发、剪发时代。在罗布泊孔雀河墓葬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组女性雕像,距今约4000年,皆“疏短发,垂与后颈”。到了汉代,辫发已成西域居民的主要发式。比较喜欢辫发的主要是边疆少数民族,辫得最好且最有特色的当属西域的女性。

装饰用发簪

新疆各地墓葬中出土不少簪,铜和铁居多,还有骨、木材质。新源县铁木里克古墓群,鄯善苏巴什古墓葬、吐鲁番艾丁湖古墓葬等都发掘出簪。

发簪式样丰富,主要变化集中在簪首。在轮台县群巴克墓葬中发现的羊骨簪,上端有一仰首立羊,四足并拢。

假髻最时尚

假发并非现代人的专利,它早就风靡于唐朝的吐鲁番。1972年,在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墓葬中,发掘出一件假髻,以麻布为衬里,用棕毛缠绕在麻布上,经过染色处理制作而成,使用方法是先将发套扣在其上面用簪子固定。


  • 上一篇:古代新疆女子都流行梳啥发型
  • 下一篇:1000多件(组)文物讲述新疆历史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