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白帆)近日,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尤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吕鹏等专家发表了对新疆地区家养绵羊出现和早期利用的研究成果,新疆古代人类在对绵羊进行饲养的基础上,对家养绵羊资源进行了多样性的开发和利用,具体包括获取羊肉、羊毛、羊皮和羊奶,此外,还用羊祭祀随葬和使用羊骨制作骨器。
石人子沟遗址位于新疆巴里坤县石人子村南山坡台地上。2006 年和2007 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吕鹏说,在研究中发现一些羊骨表面有人类肢解和剔肉留下的痕迹,肢解痕迹一般集中在骨关节连接处,这说明遗址先民屠宰肢解羊并食用羊肉;绵羊作为遗址发现数量最多的动物,可见羊肉是遗址先民最为主要的肉食来源。
此外,羊奶也是新疆古代先民重要的乳制品来源。石人子沟遗址羊群中雌性个体占有较高比例,它们在哺乳期内产羊奶,暗示遗址先民可能会获取羊奶。新疆考古遗址中也出土了用以加工羊毛的骨器。
且末古墓沟墓发现羊肢骨加工成的骨管项链,骨管可确认是绵羊骨骼加工而成。扎滚鲁克二号墓地还发现羊肩胛骨上有彩绘人像。
吕鹏认为,新疆青铜时代晚期已经出现家养绵羊,对其多种利用方式说明家养绵羊的饲养和开发技术已经处于成熟阶段,这说明家养绵羊出现的时间应该更早。为探讨新疆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古代人类与家养绵羊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也为探索家养绵羊在中国境内的出现和传播路线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