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 (记者张迎春)阿克吾尔地烽燧、沙鲁瓦克烽燧、库木什烽燧、卡勒塔烽燧……打开电脑屏幕,11座烽燧连成的一条线,呈现在记者眼前,这条线正是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工作人员应用三维技术和遥感影像,复原出空间数字模型里的一段新疆古代长城。
沿着这条线,记者不仅清楚地看到每座烽燧的大小形状和它周围的地理位置、特征和面貌,还看到了部分长城在新疆境内的走向。2月8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工作人员于丽君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应用这种高科技已经对200多座烽燧进行了复原,不久的将来,他们将对新疆境内所有烽燧、戍堡等进行复原,将整个新疆境内的古代长城资源通过空间数字模型复原出来。
记者了解到,新疆境内已发现长城遗址修筑于汉代、唐代和清代,共有近600处。包括:200座烽燧、372座城池和遗址、22座戍堡。主要分布在吐鲁番、昌吉、伊犁、喀什等地的40个县市境内,随着丝绸之路交通线沿线分布,或以重要城镇为重心向外延伸,修筑在险要的山麓崖口和沙漠边缘。
“过去,人们总以为新疆没有长城。但其实从战国时期到汉代,根据地理位置的战略作用及环境,人们已经开始修建呈点状、片状分布的烽燧、戍堡、驿站、卡伦等,和内地长城都有一样的建筑功能和军事用途,都是长城的延续,起着保护边疆安定和丝绸之路畅通的作用,”谈到长城,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李军说,“每座烽燧不是单独存在,它的周围有大戍堡、小戍堡,以分散、线性的形式分布甚至是跨区分布,如何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它们的走向,一直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过去,因为交通、资金等原因,我们进行这方面的保护和研究非常不方便,只能是偶尔对单个烽燧进行清理,没有系统性。现在通过三维技术和遥感影像的运用,有了很大突破。”
“复原古代长城,对新疆意义特殊、重大。”李军说,一方面可以证明历代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沿着丝绸之路,它曾起到了传递信号、防御攻守等作用,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新疆境内的这些长城资源得到了国际的认可。
他举例说:“最有代表的克孜尔尕哈烽燧作为新疆唯一一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烽燧,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它的定义解释,就是认可了克孜尔尕哈烽燧见证了西域在中国版图的管理之中,让我们争得了国际话语权,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李军认为,复原古代长城可以让他们对新疆境内所有长城分布和走向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掌握,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研究。同时,让人们也能直观地看到一个个烽燧连接起来的长城究竟是什么样,有利于将来的宣传、展示。
据了解,目前国家文物局正在进行系统规划,对全国涉及了17个省区的长城进行全面保护,新疆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