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是丁酉鸡年元宵节,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元宵节传入西域。文献资料所见,唐代和元代内地汉人大量迁移定居西域,其中以陕西、甘肃两省居多,元宵节呈现出明显的陕甘地域特色。从今日起,本网推出《那年元宵节——从上元佳节看新疆古今节日习俗变迁》专栏,通过采访自治区博物馆研究学者、民俗摄影家、民间社火表演艺人等,为您讲述新疆古今元宵节民俗变迁。今天推出第一篇。
新疆网讯 (记者白帆 盖煜)放烟火、舞狮,这些现在过元宵节的必备节目,也是古代新疆“潮人”所追捧的,在新疆博物馆就珍藏着对羊对鸟灯树纹锦、狮舞泥俑两件文物,让它们带您穿越时空,一览当时节日盛大的场面。
对羊对鸟灯树纹锦(图片由阿迪力·阿布力孜提供)
北朝织锦图案:火树银花闹元宵
现在,我们常用“火树银花”形容节日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其实在北朝,新疆的织锦图案中就出现了元宵节火树银花的主题,到隋唐时期更为流行。
在新疆博物馆里,就珍藏着对羊对鸟灯树纹锦,它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是一件服饰的残片,上面有红、白、黄三色,图案以灯树纹为主,树有台座,塔形枝叶,六盏灯分三层布于树叶间。灯树台座两侧是对跪的大角羊,灯树梢和小株花树间有相对的鸟纹。
新疆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绍,织锦中鸡、羊则与“吉祥”谐音,对羊对鸟灯树纹锦的图案,被称之为“火树银花”。这个成语其实源于唐朝杨贵妃的姐妹韩国夫人。天宝年间一个元宵节,她在一座高山之颠的树上挂了各色各样的特大彩灯,使遥远地方的人们都能看到它,蔚为大观,于是,人们便以“火树银花”比喻。
也有人认为“火树银花”这个成语来源于唐朝诗人苏味的诗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狮舞泥俑(图片由阿迪力·阿布力孜提供)
狮舞泥俑见证新疆舞狮历史
元宵节最热闹的活动之一就是舞狮表演,其实,早在唐代时期,新疆就有舞狮表演了,新疆博物馆内藏有的一件舞狮泥俑,就是最有力的印证。
2月6日,记者见到了这件藏品,其造型与现在由两人扮演的狮子舞造型一模一样,舞狮头顶扁平,眼球向外凸,嘴张开,上下两排牙齿整齐排列,狮头微微抬起,正在做即兴表演;狮身像一个斗篷,把两位舞狮者罩在里面,但舞狮者的双脚露在外面清晰可见。
这件狮舞泥俑1960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高12厘米,长10厘米。
阿迪力·阿布力孜说,狮舞泥俑的狮身是用掺有毛绒的细泥塑成;狮子躯体及腿周均用篦状物压划出弯曲的条纹,象征通体披皮,即所谓“缀毛为衣”;狮身中脊饰彩带一条,两侧有下垂的彩带各四条,互相对称,且与中脊彩带相垂直。
“西域地区本没有狮子,汉朝从中亚和西亚传入,张骞出使西域后,打通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狮子又进入了中原。”阿迪力·阿布力孜说,公元87年,安息国王派遣使者向中原献狮,这是中原有关狮子的最早记载。唐代高僧玄奘求经路过高昌时,高昌王麴文泰铸金狮子座赠于玄奘。
《乐府杂录龟兹部》记载:“五常狮子舞由龟兹传入长安”,由此可见,在中国,狮舞最早出现在龟兹地区。
狮舞在唐代十分盛行,皇帝常常组织盛大的狮舞会,并亲自当导演,10人扮演5头狮子,连同两个耍狮人,共12人,还有140人的乐队伴奏龟兹乐,狮子不时做着跳跃戏弄的动作,场面宏大,气氛热烈。
当时,白居易在其《西凉伎》中,对狮舞有比较生动的描绘:“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绘的狮子与狮舞泥俑造型比较相似。
在清朝乾隆年间,也有关于狮舞在新疆盛行的记载,纪晓岚在《乌鲁木齐杂诗》里写道:“孤木地屯(即今米东区古牧地)以舞狮相赛,不相上下也。昌吉人舞酣之际,喷出红盏五、六尺,金书‘天下太平’,随风飞舞,观众喧观,遂擅。”
后来,这个舞蹈在中原大地上全面开花,成为中华民族庆祝元宵佳节的重要民间舞蹈。时至今日,部分地区仍保留了元宵节舞狮的习俗,和田、库尔勒等地区的麦西热甫舞蹈中也可以看到类似动物模拟舞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