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 (记者江斌伟 图/均为资料图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因“鸡”音与“吉”相近,故鸡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在十二生肖中,鸡排第十,与十二地支配属“酉”,故一天在十三时辰中的“酉”时,而今年恰逢丁酉鸡年。在即将步入鸡年之际,让我们来到新疆博物馆探秘,品读新疆最具独特气质的几件与鸡相关的珍宝:生肖鸡俑、对鸡对羊灯树纹锦以及鸡鸣枕。
唐代鸡俑
最具气质的唐代大公鸡
衣着华贵、神态端庄、气度不凡。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这尊保存完好的唐代大公鸡,被网友们称之为“最具气质的唐代大公鸡”。
兽首人身,泥塑,彩绘,穿着华丽的服饰,纵然在千年过后的今时来看,这尊生肖鸡俑所散发出的独特高贵气质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只现珍藏在新疆博物馆的生肖鸡俑,高80厘米,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216号墓,出土时除了彩绘脱落,但保存完整。
细观这尊生肖俑,全身比例均称适中,神情肃穆,雕塑手法十分细腻,穿着的服饰是当时典型的中原汉服,衣纹线条流畅,彩绘精细,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写实韵味。
为何要说它是最具气质的大公鸡?让我们来看看新疆博物馆研究员阿迪力·阿布力孜在一书中对它的形象描绘:硃磦涂冠并晕染全部。鸡冠略高,状似母鸡,细线勾画羽毛。鸡眼圆睁,双耳侧竖。直颈,胸微袒露。上身着绿色交领宽袖长袍,衣领、袖口以及下摆均镶以卷草纹锦边。双手供于胸前。下穿褐色花长裙,裙长曳地,腰束绛色带,足穿花锦鞋,站立于长方形底板上。鸡首、脖颈,胸以及双手均绘有桔黄色彩。
考古专家认为,从造型、服饰及花纹来看,生肖鸡俑应在天宝年间,也应是盛唐时期的作品。它上身穿襦,下身穿裙,是唐代妇女流行的襦裙装。不过上身穿的襦衣鱼西域妇女穿的窄袖襦相比较为宽大,具有中原汉服的特点。
考古资料表明,新疆生肖文化内涵丰富。新疆考古工作者曾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发掘出土的这些形貌怪异,但栩栩如生的生肖鸡俑、生肖猪俑、生肖羊俑和生肖兔俑。目前,这些生肖俑保存完好,兽首人身,泥塑,彩绘,穿着华丽的服饰,是研究新疆古代生肖文化重要的资料。
回鹘人也曾用十二生肖纪年。如吐鲁番高昌回鹘就广泛使用。在出土的回鹘文经中,常标有“鸡”年等。同时,新疆吉木萨尔县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壁画上,也发现有“牛”年等。
对鸡对羊灯树纹锦
鸡羊呈祥织物展现中西交流盛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因“鸡”音与“吉”相近,故鸡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古代人们在织物中也会有所体现。如1972年随着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群出土的还有一件罕见宝物——对鸡对羊灯树纹锦也是例证。
这件对鸡对羊灯树纹锦,是北朝时期的珍贵文物,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6号墓,长24厘米,宽21厘米,现在新疆博物馆收藏着这件残存织物的半幅。
这件略呈长方形的织物,以绿色为底,显白色、红、黄色花纹。纵然被千年的岁月侵袭,画面中染色的青、黄并未褪色,鲜艳依旧。
从残存织物来看,画面为对称两列横式纹。图案以灯树为主体。树的基干如台座,枝叶呈塔形,六只灯分三层作塔式排列。宛似带笑的人面,周边显白色光芒。灯树上部空隙填以向树而立的是6对鸡,树下面两侧为伏卧的3对大角双羊,形象逼真。
“遗憾的是,这件织物一侧边缘稍残,还有一个1厘米多的小洞,但保存基本完好。”阿迪力·阿布力孜说。
阿迪力·阿布力孜告诉记者,锦树上的灯树,可能是受西方生命树的影响,鸡、羊则又与“吉祥”谐音,已有吉祥图案的意味。图案对称,形象写实,这是当时的新风尚。
此锦产在中国,当时丝绸之路是中西交流的主要通道,通过它来到中国的西方首领及其使团络绎不绝,这片织锦展现的正是中西交流的盛况。
民丰县尼雅夫妻合葬墓出土的东汉时期的鸡鸣枕。
汉唐鸡鸣枕的美好寓意
鸡在古代被赋予吉祥美好的象征,古人根据鸡的特点和形状,发明了鸡鸣枕。目前,新疆已出土数件汉代至唐代的鸡鸣枕,它们曾是西域王室及百姓的宠爱对象。
鸡鸣枕头造型别致,一边是栩栩如生的鸡头,一边是鸡尾,中间宽厚凹陷,人枕在中间刚好会让鸡头、鸡尾高高翘起,故称为“鸡鸣枕”。
吐鲁番的多座古墓出土了不少枕具,一件麻质的鸡鸣枕独具特色。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这件唐代鸡鸣枕,由浅黄色麻布缝制而成,红绢缝缀鸡冠,黑线绘出眼睛和羽毛。另外,阿斯塔那55号墓出土的一件唐代鸡鸣枕,用蓝绢制作,枕一端呈鸡首状,鸡冠用红绢缝制,也十分醒目。
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绍,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考古发现了许多古代枕具,有皮、麻、锦、绢、绮等质地,但以丝绸缝制鸡鸣枕最具特色,1959年,民丰县尼雅夫妻合葬墓出土一件东汉时期的鸡鸣枕“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十分珍贵。
这件鸡鸣枕长46厘米,宽16厘米,高10厘米,用“延年益寿大宜子孙”文句织锦缝缀而成,枕两端为鸡首,细致地缝出尖嘴、圆眼、细颈、鸡冠等。这件鸡鸣枕寓意明显,即希望到另一个世界里,也能够富贵吉祥、长命百岁。
而1995年尉犁县营盘15号墓出土的一件汉晋时期鸡鸣枕由淡黄色对禽对兽纹绮缝制而成,两端下垂呈鸡头造型。最独特的是,这件鸡鸣枕出土时位于一位深目高鼻的男子脑后,身着对人对兽对树罽袍,罽袍上的裸体男子手持矛等武器作挥舞状,具有典型的希腊罗马风格。这件鸡鸣枕所使用的绮均来自中原地区,这表明在东汉时期,中原的丝绸为西域居民所青睐,也表现出中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
“诸多东西方文化在营盘美男身上融合,是东西方多种文化交流的重要例证。”阿迪力·阿布力孜说。
还有专家认为,鸡鸣枕之所以多次出现在新疆汉唐时期的墓葬里,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原的丧葬习俗对西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原居民流行盛葬,而且喜欢把生前喜欢的物品,随葬在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