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出土国内最早剪纸
亚心网讯(记者赵梅通讯员阿迪力·阿布力孜)近日,记者从自治区博物馆了解到,从目前新疆出土的剪纸实物来看,早在南北朝至唐代时期,剪纸艺术就已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盛行。
据专家分析,剪纸实物虽然最早出现在吐鲁番古代墓葬中,但它的起源却在中原地区。据《史记》记载,早在周朝,就有“剪桐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姬诵曾用梧桐叶剪成玉圭图像,赠给弟弟姬虞。
1959年,考古人员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发现了一批剪纸作品,这批剪纸作品现在多收藏在自治区博物馆。由于纸质物品保存极为困难,这批年代在南北朝至唐代的剪纸作品,目前已成中国乃至世界发现最早的一批剪纸艺术品。
据自治区博物馆相关专家介绍,这批剪纸作品中,有两幅团花剪纸,多幅对马团花剪纸和对猴团花剪纸、对蝶团花剪纸、菊花纹团花剪纸、人形剪纸等。
对马团花剪纸,是在六边形内,交错安排圆形、菱形、三角形组成一朵莲花,在六边形上,有6对相背而立的马,这些马刻画得雄健有力,昂首翘立。
对猴团花剪纸,内圈多用几何纹样组成美丽的花纹图案。内外圈之间,16只猴子分成8对围成圆圈,每对猴子向背而立,又回过头来相对而视。
人形剪纸,一种是剪成并排而立的7人形状,近似泥俑。另一种是在一张写有文字的圆形纸上,剪刻了4个站立的对称人形纹。这两种人形剪纸造型简洁,但图案清晰,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据相关专家介绍,这批古代剪纸,从画面到剪技,都和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为相似。尤其是剪纸中“成双成对”的表现形式,说明当时已创造出对称与均衡的艺术手法,剪纸艺术千年前就已臻成熟。
晋唐时期妇女过年喜欢戴“胜”
流行于南北疆的剪纸艺术,在1000多年前的晋唐时期,曾是女子喜爱的“胜”。当时,中原地区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每逢人日(正月初七),家家“剪彩为人,或镂(刻)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赠送)”。有关专家分析,女子头上戴胜的习俗传入民间后,当时百姓买不起“彩”、“箔”,就用纸剪成“胜”戴在头上。从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代人胜剪纸来看,剪纸中的7个女子头部发髻均装饰有“胜”。说明女子戴“胜”的习俗,唐代曾流行于吐鲁番地区。南北朝时期新疆就有吃饺子习俗
早在千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可能就已流行春节吃饺子的习俗。据自治区博物馆相关专家介绍,1959年,考古人员在阿斯塔那古墓发现几枚唐代的饺子,其中两枚保存较完好——比今天的饺子略小,也是月牙形。初步断定,饺子加工年代可能在1300年前后,面皮由小麦粉加工,馅可能为肉馅。
1990年,考古人员在鄯善县三个桥墓地,又发现了3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饺子,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饺子实物,“吐鲁番地区和鄯善地区出土的饺子说明,至少从南北朝开始,中原地区吃饺子习俗就已流传到西域”。
各色花式点心是唐代吃货的最爱
唐代有各色的花式点心。据自治区博物馆相关专家介绍,“点心”一词源于唐代,在唐代人看来,饮食并不单求吃饱吃好,还要吃出花样来,要色、香、味俱全。
据介绍,唐代吃货们的这种饮食理念和习俗,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体现得一览无余。1960年至1973年,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了数枚花式点心,有梅花式点心、菊花式点心、四棱式点心、四瓣花纹点心、八瓣花纹点心等,制作十分精美。
据相关专家介绍,吐鲁番出土的这批点心都以小麦粉为原料,采用捏制或模压制成,说明当时人们的面点制作技艺和审美情趣已经相当高超。
古代压岁钱给孩子们祈福讨吉利
你知道吗?在古代,长辈给晚辈的压岁钱是能看不能花的,只能给孩子们祈福讨吉利。据了解,自治区博物馆工作人员曾在库房整理出一枚清代老百姓使用的压岁钱,钱币为黄铜铸造,圆形方孔,直径3.9厘米,孔径约1厘米,正面刻有“长命百岁”字样,穿插有树叶纹饰,反面因磨损仅能看清左面是鸟头图案,右面是“九”字样,穿插花草纹饰。
研究人员根据钱币上的字符纹饰判断,钱币外形虽和当时清代的光绪通宝、乾隆通宝等钱币类似,但上面所刻字符纹饰却有明显的吉祥寓意,“这枚钱币很可能就是长辈给晚辈用来驱邪压惊并祈祷平安的压岁钱。”
据自治区博物馆相关专家介绍,压岁钱汉代就已出现。这种能看不能花的铸造压岁钱币直到民国前后,才逐步被纸币取代。
古人元宵节“火树银花不夜天”
“流光溢彩、火树银花”,这是今天人们用来形容元宵节盛况的用语。其实,1400多年前,古代居民在元宵节的过节场面,比今天还要壮观。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一幅对鸡对羊灯树纹锦里,曾对元宵节的这一盛况有描述。
据自治区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绍,这幅对鸟对羊灯树纹锦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长24厘米、宽21厘米,图案以对鸡、对羊、对树为主图案,颜色主要由大红、白和橘黄组成。“灯树上方是对鸡,下方是对羊图案,这块锦表现内容是,古代上元节(元宵节)‘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情景”。
据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绍,关于“火树银花”的来历,学术界曾有多种说法,一种认为,它来源于唐朝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天宝年间一个元宵节,她在一座高山之巅的树上挂了各式特大彩灯,人们以“火树银花”誉之。
另一种说法认为,“火树银花”这个成语,源于唐朝诗人苏味道的诗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唐代皇帝唐睿宗李旦每逢元宵节之夜,都要扎起20丈高的灯树,点起5万多盏灯,号为火树。苏味道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当时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
也有说法认为,这块织锦含有古代西方元素,锦面纹饰采用对称排列方法,就是借鉴西方特有的图案循环排列方式。树根部设有台座,造型与西方雕塑及建筑中的台柱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