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说鸡:鸡鸣枕千年前流行新疆
专家:古人认为鸡是“德禽”,且音与“吉”相近所以做成枕头
鸡年说鸡,你可知道,今天在动物家族中并不起眼的鸡,千年前曾经是新疆人信崇的“偶像”级动物。
昨日,记者从自治区博物馆了解到,由于鸡在古代被赋予吉祥美好的象征,古人根据鸡的特点和形状,发明了鸡鸣枕。
这种鸡鸣枕一度成为西域王室及百姓的“宠爱”对象,截至目前,新疆已出土数件汉代至唐代的鸡鸣枕,这些鸡鸣枕均馆藏在自治区博物馆和吐鲁番博物馆。
新疆出土多件汉唐时期鸡鸣枕
据自治区博物馆相关专家介绍,1959年,民丰县尼雅夫妻合葬墓出土了一件东汉时期的鸡鸣枕,这件枕头长46厘米、宽16厘米、高10厘米,枕中央呈凹状,两端为鸡首,鸡首嘴尖,上面有锯齿状的高冠,枕芯是植物茎秆。因为用“延年益寿大宜子孙”文句织锦缝缀而成,被称作“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寓意富贵吉祥、长命百岁,而且子子孙孙都是如此。
专家还根据墓葬出土的丝绸锦缎和其他随葬品推测,这件鸡鸣枕不是寻常百姓的物品,而是尼雅王室专用的物品。
1995年,尉犁县营盘15号墓出土了一件和尼雅遗址颇为相似的鸡鸣枕,由淡黄色对禽对兽纹绮缝制而成,两端下垂呈鸡头造型。这件鸡鸣枕墓主是一位深目高鼻的男子,男子身着对人对兽对树罽(jì,织皮、网;兽毛织品之意)袍,袍上的男子手持矛、盾、剑等武器作挥舞状,具有典型的希腊罗马风格。
据相关专家介绍,营盘古城存在于公元3到4世纪,正是丝绸之路逐渐繁华的时期,棺木上所盖的狮纹毯是印度风格的,古尸身上的大衣是希腊罗马式的,他的被子、内衣、鸡鸣枕又是中原风格的,这种东西方文化融合一体的现象充分说明,从汉晋时期开始,鸡鸣枕文化就已在当时丝绸之路上流行。
1959年至1975年期间,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陆续出土了多件唐代的鸡鸣枕。
和尼雅遗址、营盘墓地的双鸡首鸡鸣枕不同,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这两件唐代鸡鸣枕,都是一端呈现鸡首、另一端呈现鸡尾状。其中,一件鸡鸣枕是用浅黄色麻布缝制而成,红绢缝缀鸡冠,黑线绘出眼睛和羽毛。另一件是用蓝绢制作,鸡冠也是用红绢缝制。
据相关考古人员介绍,他们在阿斯塔那墓葬考古发掘中还发现,那些头枕鸡鸣枕的亡者,面部掩巾,眼盖冥布,双手握木,他们头部的墓顶上,绘有伏羲女娲图,这说明唐代时期,鸡鸣枕已经是当时比较平常的一种物品。
中原文化和西方共命鸟融合
据自治区博物馆相关专家分析,鸡鸣枕之所以多次出现在新疆汉唐时期的墓葬里,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原的丧葬习俗对西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原居民流行盛葬,喜欢随葬生前喜欢的物品。在中原地区的丧葬习俗中,死者枕鸡鸣枕可以使灵魂在鸡鸣中保持清醒和灵敏,且能庇荫子孙“闻鸡起舞”,催人奋进。
这位专家分析说,从新疆出土的多件鸡鸣枕来看,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鸡鸣枕与中原的鸡鸣枕一样,外形都是一端头一端尾。但是,尼雅和营盘出土的鸡鸣枕虽然承接了汉地风俗,但枕形却呈现双鸡头形状,这种双头鸡鸣枕应该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结果,与西方共命鸟、双头鸟有一定渊源。
据了解,共命鸟源于印度古代佛经中寓言,这种鸟有两个头,因为共处一身,两个头必须彼此协调、相亲相爱,也因此常用共命鸟比喻夫妻,教育夫妻双方相爱相扶助。
(记者 赵梅 通讯员 阿迪力·阿布力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