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历史 >>新疆首次“显微镜下考古”获得新发现
新疆首次“显微镜下考古”获得新发现
作者:网络转载


  □亚心网记者张迎春

    一直以来,传统的考古发掘只在田野进行。如今,显微镜下也同样会有考古新发现。

    今年4月起,一项全国最前沿技术的“显微镜下考古”在新疆首次实施,经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陕西文物考古研究院半年多的合作,取得了新收获。

    新疆首次发现这么多殉葬马为何选择“显微镜下考古”技术?又会发现什么?事情还得从两年前的一项田野考古发掘说起。

    2014年5月至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队对喀拉苏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喀拉苏墓地位于哈巴河县加依勒玛乡阔克塔斯村西北2.5公里的戈壁草场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队领队于建军率领队员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一共清理墓葬53座,出土文物约600件,年代跨度很大,早期年代为战国晚期至汉代,晚期为隋唐时期。

    “13号和15号大型墓葬,最能集中体现当时先民的埋葬习俗。特别是15号墓的地面是用岩石堆积成的低矮石堆,下面是用石板围砌的椭圆形石圈,再下面土坑里的石椁木棺里,放了10匹马,排成3列。我们将这些马清理后,发现下面还有一匹马,一共11匹马,其骨骼都比较完整,这是新疆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这么多数量的殉葬马。”11月30日,于建军回忆说,这条消息很快被疆内外媒体报道,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发掘时,他们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动物考古学专家到现场,一边参与发掘,一边研究,发现这些殉葬马匹的死亡年龄集中在10岁至13岁,而且多数是雄性,大部分患有椎骨病变和龋齿病,推测可能和先民们经常骑乘或马的负重有关。

    之后,他们将出土的马和石椁木棺打成了10多个专业包装,运回了乌鲁木齐市。

    按往常习惯,将“打包”回来的文物拆开、清理、登记、入库,这项考古发掘就基本结束了。但是,喀拉苏墓地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使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有些不甘心。他们一直关注着国内前沿、被称为“实验室的考古”技术,能否通过这种新技术,使这项考古发掘得更精细。

    “实验室的考古”就是运用超景深电子显微镜进行考古发掘。当他们与目前全国熟练掌握此技术的陕西文物考古研究院取得联系时,一拍即合,“显微镜下的考古”便首次在新疆使用。

    一系列的新发现带来惊喜

   “以前,我们将出土文物打包运回来,然后进行清理和登记就基本结束了,现在,我们要对文物分层次进行整理和发掘,好像牙科手术一样,不但可以看清文物的细微特征,同时可以发现肉眼忽略的遗迹现象。”于建军说。为了保证“显微镜下的考古”发掘顺利进行,他们先将大小十多个打包的文物,一起运到了敦煌研究院,用X光工业探伤仪进行拍摄,看到了金属、动物骨架等细小文物的基本轮廓。“光给一件文物拍照,就要取样、复合等拍上七八张,这么多文物,一共拍了多少张照片,连我们自己都数不清了。”于建军说,这只是做准备工作的“预判”,而显微镜下的发掘更费劲。“超景深电子显微镜能够放大千倍,当我们把文物放在这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分析时,首先感到非常费眼睛,最多半小时,眼睛就感到疲劳,得赶紧休息一下,然后再继续。工作人员几乎整天都低着头在实验室的显微镜下工作。一个细小的肉眼看不到的文物特征,一遍遍地反复地看、分析,几个月下来,视力都受到了影响。”于建军说,但一系列的新发现,却让他们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直径不到1毫米的一个个银丝环,将很多金箔片串联起来,附在人的衣服上,这种肉眼根本看不到、田野中容易被忽略的文物,显露出了真容。

    穿在人身上的衣服,原来他们只能看到表面的织物,现在一层层细微的结构都能清楚地看到:毛布、皮衣和装饰物,最上面还盖着动物皮以及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搭配关系。

    腰带与佩饰之间,以什么路线穿缀起来;一根草绳,用什么方式打结……显微镜下,一目了然。

    还有,一堆堆土红色的颜料,如果不注意,田野考古时可能被破坏。显微镜下,工作人员开始思考,这些颜料当时究竟是用来化妆的,还是有其他用途?

    当这些精细的考古新发现,清晰地呈现在显微镜下时,于建军对喀拉苏墓地考古发掘和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墓主人可能是控制着12个部落的首领,当时他和部落的先民们以游牧经济为主,手工业发达、文明程度相当高,与欧亚草原游牧民族有着诸多历史联系等。

    获取容易被忽略的遗存信息

    “‘显微镜下考古’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室内进行,不受时间、环境的影响,可以慢慢地精心去做,不像以前,受时间环境限制,考古工作者通常都会尽量缩短野外考古发掘的时间,而且遇到刮风下雨,不但要停止工作,出土文物也极容易受到损坏。”于建军说。

    更重要的是,它是新疆传统田野考古技术的另一种延伸,比过去更精细,最大限度地获取了原本容易被人忽略的文物遗存信息。

    如何使考古发掘工作,从简单粗糙的传统方式变得更加全面、系统和精细?目前北京大学、陕西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知名院校和文物考古单位,已在全国率先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并已取得了成果。现在,喀拉苏墓地显微镜下的考古发掘,同样初步取得了收获,让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增强了信心,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新疆沙土多,流动性大,前期田野考古发掘后,应当用更加专业的方式将出土文物进行打包,以免出土文物在运输过程中,因沙土流动和磨损出现破坏,这样更加有利于显微镜下精细的考古发现。”于建军说。

    “今后,随着新疆各种大型考古发掘项目越来越多,像‘显微镜下考古’等各种新科技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得到运用,借着新疆丰富的文物资源,相信新疆的考古发掘水平将会有所提高。”最后,于建军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陕西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正在用显微镜对喀拉苏墓地出土的文物进行考古发掘。于建军供图


  • 上一篇:吐鲁番墓葬首次发现整株大麻 用来治病?
  • 下一篇:1000多件(组)文物讲述新疆历史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