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讯 7月29日,记者在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考古现场了解到,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队最新考古发掘,根据城墙构筑方式、出土文物、文化层叠压现象以及包含的文物残片等情况,确认北庭故城外城为唐代构建。
1980年10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队曾对北庭故城进行初步调查,认为现存外城墙可能建于唐朝初年,内城大约建于宋代高昌回鹘时期。但这一观点因缺少出土文物无法证实,受到人们的质疑。此后,还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
今年7月中旬,考古队再次进驻。他们组织人员在北庭故城南门遗址,挖了一条50多米长、70多厘米深的探沟,从内城墙打通到城墙外,并延伸到护城河边。在这条断面上,一层层的夯土痕迹十分清晰,夯土层上大致一样的夯窝密密麻麻。
考古队员覃大海介绍,这完全符合唐代工艺。“当时规定填五厘米的土,夯实成三厘米的城墙。这段城墙下层都是这样做的,从目前城建形制上看,它与唐代一些大都市是一样的。”
令考古专家如获至宝的是,仅仅挖了几天,就在这片土层里出土了一枚唐代开元通宝钱币。“开元”(公元713年—741年)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29年。这一时期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时期,有“开元盛世”之说。
主持此次考古发现的巫新华博士说:“学术文化界争论近百年的北庭故城外城是唐代建筑抑或是宋代高昌回鹘时期建筑的争论,首次从考古发现学术上得到实物证据。”
从探沟断面看,最下层为灰色土质,覃大海说:“这就是唐代的地面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时的城墙是平地建起的。”从现场还可以看出文化层叠压现象,城墙基底宽16米左右,城墙外是一条唐代的路面,再向外是一条宋代的路。“为什么说它是宋代的路呢?因为我们在这个土层发现了宋代钧窑的瓷片。”覃大海说。
已78岁高龄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蒋忠义亲临北庭故城考古现场,根据考古发现很快手绘出了一张北庭故城南城门示意图,向人们展示当年这一宏伟的建筑。
在短时间内就有如此重大发现,蒋忠义非常兴奋地说:“从目前发现的情况看,北庭故城从建城形制、施工工艺、所用工具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唐代建制。说明在那个时代,这里就与中央王朝的联系十分密切。它所有的建筑模式均是采用唐代建制。在这片远离中原政权的天山北麓地区,统治着这么大一片国土的最高统帅部门所在地,处处显示出大唐的威严与繁华,确实很了不起。”
清代中叶,我国学者徐松考证证实北庭故城为唐代北庭大都护府所在地。北庭都护府公元702年设立,为古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必经之路,是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的最高军政中心。2013年12月,北庭故城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一个点。
考古调查发现,北庭故城城址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1.2公里,周长5公里左右。南、北、西三面城垣尚存,全以土夯筑而成。城池布局受唐长安城影响,分为内外两城,城外有天然河环绕成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