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消费晨报、亚心网全媒体快讯(记者 赵梅)今天仍被人们传颂的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的《西厢记》,700多年前曾经是风靡西域边防的“言情读物”。
残页讲述唐代凄美爱情故事
据新疆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近日介绍,这种手抄本的“言情读物”仅剩一片残页馆藏于该馆。残页长21.8厘米,宽27厘米,它是1986年一个牧民在且末县的“苏伯斯坎”遗址中无意发现,残页年代约在1282年前后,距今近800年,是古本董解元《西厢记》中、《仙吕调·赏花时》的抄本残页。
史料记载,《西厢记》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中国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曾以《莺莺传》为母本创作,其中,以金代董解元创作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创作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最具影响力。
对该手抄本进行过研究的新疆民委民族宗教政策研究所研究人员哈米提·阿哈甫介绍,新疆发现的这纸残页反映的就是董解元《西厢记》中的故事片段,内容从“倚定门儿手托腮”开始,至“等夫人烧罢夜香归来”结束。
董解元的《西厢记》内容讲述:唐代贞元间书生张珙,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并产生爱情。当时,河桥守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强索莺莺为妻,崔夫人当众许愿:有退的贼兵者莺莺许之,张珙致函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发兵解围,然崔夫人嫌张珙贫寒而赖婚,张珙相思成疾,莺莺在侍婢红娘撮合下,夜奔西厢探慰张珙,事情被崔夫人发现,不得已将莺莺许配给张珙,但又借口不招白衣女婿,逼迫张珙上京赶考。而张珙最终考中状元,与莺莺团圆。
和《莺莺传》的悲剧结局不同,董解元的这部作品把张生和崔莺莺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这部小说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据了解,董解元是金代诸宫调作家,他的名字和生平不详,解元是金元时期对读书人的敬称,他的这部《西厢记》,曾被后人称为“董西厢”。
驿站军士曾以《西厢记》排遣寂寞
据了解,且末县“苏伯斯坎”遗址,位于元代塔里木东端的交通要道塔提让古城上,该古城是沟通元廷和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以及伊利汗国的重要驿站。
董解元的这部《西厢记》手抄本残页为什么会流传到这里?哈米提·阿哈甫分析,从《西厢记》手抄本残页的年代来看,它应该是在“苏伯斯坎”驿站建立前的一两年流传到这里,因此,它应该是这个驿站首批出关的军士遗留下来的。
“从遗址出土的军士们写的家书来分析,“苏伯斯坎”驿站首批军士,均来自中原地区的廷安府延长、肤施等县,《西厢记》可能是他们从中原带来的,廷安府距离西域有几千里,戍守在这里的中原军士精神都很空虚寂寞,他们除了将思乡之情寄给亲人外,只好用中原带来《西厢记》这样的文学作品排遣寂寞”,哈米提·阿哈甫分析说。
研究人员结合这部手抄本残页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还分析,元代时期,西域和中原曾在文化交流上来往密切。
相关研究人员分析说,董解元大概成名于金章宗在位期间(1190-1208),从他当时成书到流传的时间仅仅为80年左右,“在当时没有复印机和电脑网络的时代里,依靠手抄,能传到塔里木盆地这样的一个遥远的地方,并能成为戍卒们熟悉的作品,这在当时是很难想象的”,哈米提·阿哈甫分析说,这也充分说明了元代时期,这部作品曾经很“流行”,西域和中原在文化上存在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
《西厢记》历经三次蜕变
国内研究资料显示,中国各种体裁和形式的“西厢记”有数十种,其中,在古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有:元稹的《莺莺传》、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和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元稹的《莺莺传》原本讲述的是书生张生与少女崔莺莺从恋爱、结合到离异的悲剧故事。由于这部作品情节曲折,文采华艳,尤其是刻画张生和崔莺莺大胆追求爱情方面震撼人心,所以,这篇作品一经问世,很快在民间广为流传。
以至于到了宋金时期,很多文人都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比如,今天,人们看到的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但是,这些再创作的文学作品从内容到情节都未突破《莺莺传》。
直到董解元创作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西厢记》的故事情节才有了很大的改观。
元代年间,王实甫在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对《西厢记》进行了再创作,除了内容更加完善和成熟外,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比之前的文学作品更胜一筹,把《西厢记》推向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
不过,国内部分研究人员分析认为,“董西厢”虽不像“王西厢”为众人所知,但是,它和“王西厢”共同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表现同一题材的双璧。
《西厢记》张生原型是元稹
元稹其实就是《西厢记》主人公张生的原型,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昌集曾在百家讲坛中讲述,元稹青年时代的经历和张生极其相似。
元稹的童年非常不幸,8岁丧父,少年贫贱,他跟随母亲一直在舅舅家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他一直希望通过科举摆脱这种生活。童年、少年的经历,也使他在以后的人生中为追求成功,急功近利、不择手段。
元稹15岁那年,终于如愿以偿,考取了功名,并顺利进入官场。在他进入官场的第7年,他遇到了自己的“崔莺莺”,那一年,“崔莺莺”一家孤儿寡母路过山西永济,碰上当地的军变。哗变的军人看中了崔家的钱财,想要抢劫。元稹出于善意,和军人交涉,保护了崔家人的性命和钱财。崔家为了感谢元稹,设宴答谢。宴席上,元稹认识了崔家的小姐“崔莺莺”。一来二往,和正值妙龄的“莺莺”产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终于有一天,“崔莺莺”半夜来到元稹的房间。这就是《西厢记》中所说的“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以后的两年里,元稹一直和“莺莺”纠缠于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但是,当他再次考取功名后,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崔莺莺”。转而娶了朝廷显贵韦夏卿的小女儿韦丛。
研究人员分析,元稹之所以放弃崔莺莺,一方面可能是莺莺的主动献身,打破了他对莺莺的爱慕和疼惜之情。另外,也许和他受童年生活阴影的影响,一心想追求功名有很大的关系。
而他在《莺莺传》中的“女人祸水的尤物论”,必须忍痛割爱,也许只是他为自己的“薄情寡义”辩护的借口。
元稹44岁那年,他通过依附宦官魏弘简,终于成为了万人之上的宰相。但是,没过多久,他就黯然下台。52岁那年,突然暴病身亡,结束了他毁誉参半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