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历史 >>清代粮仓 :吟唱200余年的生命情怀
清代粮仓 :吟唱200余年的生命情怀
作者:网络转载


亚心网讯(记者 于兮)每一座遗址都有独特的历史,每一座遗址亦都有独特的现实。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留给世间什么,启迪世人什么,这都是每座遗址面临的现实问题。

于静默中爆裂生命能量的清代粮仓遗址博物馆,虽置身于鳞次栉比的城市繁华中,但从始至终,它都释放着悠长而深沉的历史重量。那些重量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视记录历史的民族,记录历史是中国最伟大的传统之一。我们保持这个传统,不让它中断,既可为过去的历史提供丰富多彩的样本解读,也可为未来增添更加丰富多彩的希望底色。

历史气息像阳光一样挥洒

相较于昌吉市的繁华喧嚣,位于这座城中心位置的清代粮仓遗址博物馆,显得格外肃穆安宁。

2016年2月,我造访此地时,看它在冬日的雾霭中沧桑古朴,第一个感觉就是,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的确需要一些类似的历史遗存来对冲浮躁。

 

这些雕塑表现的是当时运粮的场景。运粮队有牛、骆驼、驴、马、狗等各种牲畜。亚心网记者 秦梅花 摄

清代粮仓遗址博物馆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据史料记载,清代粮仓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距今已有250余年的历史。它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粮仓由3栋仓房组成,每仓4个单元。宁边古城作为同时期建筑,与其相邻相得益彰,所以,清代粮仓也叫宁边粮仓,曾是清兵囤积粮草、军粮供给基地。解放后,又为解放军进军西北存放军粮,可以说为解放西北边陲保障战时粮食补给起到不可磨灭的军事和历史作用。

身为昌吉市文物局局长,刘怀胜对用于储粮积谷的清代粮仓,可谓情有独钟。“几天不看一下,心里不踏实。”他告诉记者,作为全疆为数不多的以农耕文化为背景的博物馆,清代粮仓遗址博物馆参观人数已突破10万人次。

 

这些雕塑表现的是当时运粮的场景。运粮队有牛、骆驼、驴、马、狗等各种牲畜。亚心网记者 秦梅花 摄

细细观察整个清代粮仓,其由坐东向西、坐南向北、坐北向南3栋仓房构成,共12间仓廒,建筑风格属清代抬梁悬山式土木结构建筑。整个清代粮仓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布展包括12个室内展厅,300多件文物,还包括院落内的交粮场景、铁匠铺、水井等设施。院落内的交粮场景真实再现了清朝时期,夏秋两季粮食丰收,运粮车队向宁边粮仓运送粮食的场景。

刘怀胜介绍,2006年,昌吉市委会同自治区文物局相关专家,几经实地勘察、论证,最后决定在不改变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对清代粮仓进行了抢救保护,即落架维修。为了真实再现昌吉市农耕文化和昌吉市的历史沿革,2009年成立了清代粮仓遗址博物馆,2010年底布展完成并向社会开放。

 

清代粮仓遗址博物馆全景。亚心网记者 秦梅花 摄

序厅、廒神庙、宁边粮仓、昌吉农耕史、收获、入仓、碾坊、磨坊、油坊、醋坊、豆腐坊、粉坊、昌吉饮食、清代兵屯和清代民居……走进清代粮仓遗址博物馆室内布展展厅,你会发现,清代粮仓至今内部结构完好,功能齐全。尤其是院落内的交粮场景会让你回想起清朝时期,粮食丰收,运粮车队向宁边粮仓运送粮食的火热场面,这一切无不显示出当年西域农耕文明繁荣昌盛,也体现出新疆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边缘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昌吉市委宣传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清朝在西域的屯垦,东起哈密,西到喀什噶尔,南到和田的昆仑南麓,北到阿勒泰,有24个屯区,遍布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人数达到12.6万人。屯垦兴,西域兴。屯垦戍边,既能在广袤的边疆地区防御外敌入侵,又能解决大批军队驻守的供给问题。这一切足以见清代粮仓对于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清代粮仓出气口位南向北。亚心网记者 秦梅花 摄

的确,这几年,昌吉市的现代文化元素,已然让这座城市声名鹊起。但是深究细问,很多人不得不承认,清代粮仓等历史文化,则是这座城市无法消散的灵魂。在清代粮仓内流连走访,触摸着它屹立两百多年的一梁一柱时,你会深深感觉到,那历史的厚重感紧紧敲打着你的心弦。

展现农耕文化的巨大魅力

粮食,国之命脉;民以食为天;倡导“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敬业精神;传播“爱粮节粮、杜绝浪费”的节俭精神……走进清代粮仓遗址博物馆,一景一物都可唤起你对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某种情结。

 

粮仓的换气窗。亚心网记者 秦梅花 摄

史料记载,清代粮仓是清代的国家仓库,收缴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粟谷、青稞等,油料作物主要是胡麻。粮食入仓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在粮仓收粮,当时不用秤,而是用斗来作为计量单位的标准,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在收粮时,有专门盘斗计数的人,叫做斗记。斗记的责任,就是先把粮食用“撒子”(带把儿,相当于现在的簸箕)装进斗里,装满粮食后,用刮斗的木板,把斗里的粮食刮平,每个斗都安装斗梁,手抓斗梁抖动几下,里面的粮食就陷下去一截,又用撒子再盛一些粮食把斗装满,再刮平,就算一斗。盘一斗,就由斗记把事先削好的尖尖棒给卖粮的农民,最后粮食整个盘完后,要算账,就数卖粮食的农民手里有多少尖尖棒,十个尖尖棒就算一石粮食,剩下的尖尖棒,有几个就算几斗,最后结账时就是多少石多少斗。

昌吉市文物局副局长王长锋介绍,昌吉市在汉代时,为山北六国中的劫国和单桓国等地。先属匈奴,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建立,自此归汉朝中央政府管辖。后来经一系列历史沿革,至清乾隆年间,昌吉开始大规模屯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八月筑城,由乾隆帝钦命名为“宁边”。不管历史如何沿革,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开发、耕耘、收获,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却是不争的事实,清代粮仓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粮仓库内屋顶。亚心网记者 秦梅花 摄

走进清代粮仓遗址博物馆的宁边粮仓展厅,你会发现昌吉市境内的屯田可追溯至唐代,当时昌吉设张堡城守捉,为解决军粮供应,就地开荒屯田,兴盛时达到数万亩。元朝时,昌吉所在的别失八里屯田耕地曾达到80万亩以上。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在新疆大规模屯垦戍边,有兵屯、犯屯、民屯、回屯和旗屯等,昌吉是清朝重要的屯田基地之一,有军屯、民屯和犯屯三种。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皇帝批准了侍卫努三的奏请,拨兵三千人,开始了昌吉的军屯,同时建起了这座粮仓。

事实上,昌吉的地理环境,有山地、有平原,山地利于游牧,平原宜于农耕。在清代粮仓遗址博物馆第四仓,昌吉农耕史一目了然。许多青铜时代的石锄、石磨盘、重石、石臼和石杵陈列于此。尤其是石锄,是昌吉发现的最早的农耕工具,多呈长方形,钻凿有安柄的孔洞。

 

清代粮仓原貌。(昌吉市文物局供图)。亚心网记者 秦梅花 摄

王长锋介绍,粮仓的出现无疑与农业相关,是农业生产的必然产物。清代粮仓呈四合院式平房建筑,每间房均有通风天窗。清代粮仓集粮食种植、收割、各类谷物储存、加工、制醋、制作各类面食、豆腐、点心等于一体,真实再现了西域农耕文明的繁荣盛景,是清朝在昌吉市囤粮的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史料、研究和观赏价值,也是当今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不可多得的地方。

据了解,2014年,昌吉市政府又投入500万元,在清代粮仓边上建起了3米高的仿古围墙,还修建了保安室,安装了监控设备,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清代粮仓,保留住昌吉市的文化灵魂。

 

这是模拟的清代粮仓里的存储空间。亚心网记者 秦梅花 摄

不言而喻,历史文化遗存对一个城市至关重要。而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昌吉市深知留存文化遗产,其意义关乎未来。因此他们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全力让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留于城市。他们的做法无疑是让昌吉市更有个性,更形成自己的品牌。要知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更要有历史文化传统,从而成为这一城市的特色与记忆。对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就是财富。


  • 上一篇:新疆和硕墓群新发现补上焉耆“考古拼图”
  • 下一篇:1000多件(组)文物讲述新疆历史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