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历史 >>科技让新疆文物“说”出秘密
科技让新疆文物“说”出秘密
作者:网络转载


为什么早期铁器时代古人墓里殉葬的马匹那么多?为什么小河墓地里有那么多麻黄枝陪葬?为什么伊犁河谷地带农民耕种时就能挖出众多钱币?科技手段的大量使用,让新疆文物“说”出了这些秘密。在日前结束的2015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上,来自国内9家考古单位、高校的参会者,分享了一年的考古收获与研究成果。

喀拉苏墓地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是早期铁器时代到汉代之后的一座大型墓葬,考古人员在40多座墓葬里发现了殉马现象,最多的有13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陈相龙博士通过一系列高科技手段,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些马的年龄在9至12岁之间,是壮年马。葬马最多的那座墓里,马的来源不同,很可能是墓主人地位较高,去世后各部落送来的陪葬品。

中国科学院大学杨益民发现小河墓地出土了大量的麻黄枝。这种今天被医学界广泛运用的药物,为何3800年前罗布泊腹地的小河居民就在使用?杨益民通过科技手段发现,小河居民用麻黄枝煮汤,或者将麻黄草点燃后吸食,以达到治病的效果。他采集陪葬了麻黄枝干尸人的头发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头发里均含有麻黄碱等物质。他认为,罗布泊早期定居人群长期在风沙环境中生存,极易患各种呼吸系统疾病,麻黄草是罗布泊当时极易获得的植物资源,被用来治病。

伊犁河谷地带某个地方曾长期出土一些钱币等文物,许多是农民耕种时随手挖出的,令考古工作者兴奋。新疆文物局邀请陕西省文化保护研究院王保平一行,用高科技手段在此工作两个多月后,有了惊人的发现:这里就是史料记载的阿力麻里故城所在地。他们甚至发现了城内的街巷、居住区、手工业区和城外墓地等,只是这些城市符号被埋在农田下,地表看不出痕迹。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于志勇表示,科技广泛应用于考古发掘和调查,以及动物考古、冶金考古等学科的开展,深化了考古学者对细节的认知,对探索古代先民利用自然资源、适应环境以及相关文化史研究大有裨益。

(光明日报乌鲁木齐1月24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 上一篇:新疆发现史书记载的丝路明珠——阿力玛力故城遗址
  • 下一篇:1000多件(组)文物讲述新疆历史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