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消费晨报讯 (记者余梦凡 史纪生 实习生朱小辉摄影报道)“我家有一本1955年的户口簿,是我母亲的,跟常见的报纸差不多大。”11月30日,家住乌鲁木齐市健康路的王建新致电本报说,“我问了身边一些老一辈儿的人,他们都没见过。我跟我母亲商量,决定通过晨报让更多的人一起看看老户口簿长啥样。”
长什么样: 文字页印有“双语”
当天下午5点,记者来到王建新家,59岁的他喜爱收藏,粮票、邮票、纪念币等收藏品中,最宝贵的当数这本老户口簿,记者用尺子一量,单页长33厘米,宽25厘米,尺寸跟报纸一般大。
“我在家排行老大,家里的老物件都见过,可这本户口簿还是第一次见。”王建新说,2015年7月,母亲整理旧物时翻出这本老户口簿,知道他喜爱收藏,就传给了他。
这本户口簿由3张泛黄的白纸组成,共6页,按照从右往左的顺序翻看,有文字的页面均印有汉字和维吾尔文。
首页是封皮,左上方写有“乌鲁木齐市居民户口簿”,中间偏右的位置分别是户主“易保连”、户别“住家户”、名称“饮和巷五号”,左下方是签发单位“乌鲁木齐市公安局”,签发时间用的是数字的大写:公元一九五五年十月廿八日。第二页的内容包括“不得损毁”在内的7条注意事项。第三页至第五页是人员详细信息,由于户口簿上只有一人,所以只有第三页的信息被填写,其它两页填写部分是空白。最后一页则是封底。
老人讲述:“我是老新疆人”
这本户口簿有着怎样的故事?王建新带着记者来到乌鲁木齐市北艺公园街母亲家。
老人名叫易宝莲,今年83岁,来自湖南邵阳,老伴9年前去世。提起这本户口簿,她笑了起来:“1948年,我和爱人在邵阳结了婚,1954年,他被调到乌鲁木齐来支援边疆,给我写信说,新疆是个好地方,让我也来。次年,我和其他支边青年一起坐上了西行的火车,走了4天4夜才到兰州,当时从兰州到乌鲁木齐的火车还没开通,我们换乘军用卡车,摇摇晃晃一个星期才到乌鲁木齐。”易宝莲说,来到乌鲁木齐后,爱人带着她的户口迁移证明换了这本户口簿,到今年整整60年了。
泥巴房子、土路,这是易宝莲对1955年的乌鲁木齐最深刻的印象。来乌鲁木齐的60年,易宝莲生育了5个子女,回过3次老家。
这本户口簿在上世纪60年代换成了牛皮纸户口簿,70年代、80年代又分别换成了封面都是深蓝色的户口簿,90年代换成了现在普遍使用的棕色户口簿。除了这本上世纪50年代的老式户口簿,其它更换下来的户口簿都被收了回去。
“儿子曾问过我,这本老户口簿稀罕着呢,怎么没早点拿出来,其实我收藏着只是一份念想,你看上面把我的名字错写成了‘易保连’,我也没当回事儿。” 易宝莲感慨地说,“我在新疆生活了60年,已经是老新疆人了,我怀念过去的日子,更珍惜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