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历史 >>张张照片见证教育发展成就
张张照片见证教育发展成就
作者:网络转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人才为本。自治区成立60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我区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教育改革发展正孕育着新疆未来发展的希望。

    《在祖国的怀抱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成就展》惠民篇·幸福的新疆板块中,双语教育、职业教育等一系列教育的发展和变化成为参观者最为关注、感触最多的热议话题之一。

    “举全疆之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2009年新疆拥有高等教育学校32所,2014年拥有39所;2009年我区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有241637名,到2014年达290418名;目前,以内地新疆高中班、内地新疆中职班和协作计划等培养形式,在内地发达省市就读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已达10万余人,分布在内地20多个发达省市的近600所学校;全疆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数由2009年的99万人提高到200万人,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一组组数字对比振奋人心,一笔笔投入前所未有,一项项政策温暖民心。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成就展一侧,近百张(件)图片、模型等充分展示了60年来,我区教育事业改革行进的足迹和取得的历史性辉煌成就。

    “近五年,全疆平均每年投入500多亿元用于发展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连续高于4%的国家规定目标。”自治区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梁超告诉记者,自治区认真贯彻中央精神,举全疆之力推进教育发展,特别是按照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对我区教育工作作出的新部署,着力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长远性、基础性问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疆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好最快的时期。

    “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真幸福!”

    驻足、拍照,看不清时再拿出放大镜凑到图片前仔细端详。10月17日,展馆内,几乎每到一处,64岁的苏新元都会拿出小本细细记录。“当时,我还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庆祝大会。”站在自治区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的资料片前,苏新元激动地说。谈到教育发生的变化,老人频频举起大拇指评价“真是日新月异啊”!苏新元是上世纪60年代的初中毕业生,当时的办学条件极为简陋,校舍都是平房,冬天全部烧煤炉。“你看,现在我们的学校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有塑胶跑道、标准化教学楼,冬天全烧暖气,孩子们还有免费营养餐吃。”指着一所南疆农村小学的图片,老人欣喜地说:“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真幸福!”

    天山区社区居民努尔沙麦提·恰肯的女儿今年上初一,就读于乌鲁木齐市36中双语班。她对双语教育尤为关注,观展时,看到十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投入近百亿元实施双语教育的介绍,感慨地说,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作为家长更要全力支持孩子上学,培养他们成长成才。

    遍布天山南北的双语幼儿园、在内地接受优质教育的内高班学子、拥有一技之长走上工作岗位的产业工人……参观时不难发现,每一张图片的背后都倾注着党和国家对新疆教育事业的关心支持。

    “为自治区培养更多的建设者”

    “亲爱的新疆,60岁生日快乐!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将努力学习,奋勇拼搏,为您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争做具有新疆特色的‘四好老师’”“为自治区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自治区成立60周年成就展开展以来,我区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学生分批参观,谈感想说感受。留言簿上,来自大中小学师生的留言情真意切,抒发着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表达着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的美好情怀。

    新疆职业大学大一学生彭家兴从甘肃到新疆求学,才来一个月,但他已对这里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学校的实训设备不比内地差,我还认识了很多不同民族的同学。”彭家兴说,民汉合宿让他更多地了解到了新疆的风土人情。“希望毕业后能留在新疆发展,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服务第二故乡。”彭家兴对未来已经有了初步的设想。

    “展览中,看到我们高等教育发展柱状图非常振奋,可以看出近几年本科类教育发展迅速,这将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新疆农业大学教师王莲芳从教20年,她也是农大的毕业生,经历了学校的改革发展变化。“过去学校办学规模只有几千人,现在已接近2万人,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莲芳说,今年召开的自治区党委教育教师工作会上,对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教育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大学教师,更要珍惜自治区60年来的发展成果,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书育人,将具有新疆特色的“四好老师”标准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为新疆发展助力。


  • 上一篇:新疆电力——从短缺到输出的华丽嬗变
  • 下一篇:1000多件(组)文物讲述新疆历史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