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历史 >>城市记忆:乌鲁木齐河去哪儿了
城市记忆:乌鲁木齐河去哪儿了
作者:网络转载


 红山网讯(记者陶琼报道)有人说,河流是一座城市的幸运,巴黎的塞纳河、伦敦的泰晤士、北京的永定河、上海的苏州河……几乎每座大城市都至少有一条河流流过。在城市的记忆中,河流穿城而过,复杂多变,给城市带来了生命和灵气,城市发展前进的每一步都映照在了河水里。

    站在西大桥头,车流如织,人潮涌动,而河滩入口处那一匹仰天长啸、一匹低头饮水的雕塑仿佛诉说着“饮马长桥边,来往有客商”的旧时场景,眼前,这桥、这马,正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翻天巨变。

    长桥饮马、沿河水磨 历史的河流穿城而过

    乌鲁木齐河源于胜利达坂脚下的一号冰川,自南流向东北,出山口后,至乌拉泊折向正北,横穿乌鲁木齐市区,流向西北,最后流入准噶尔盆地南缘米东区北沙窝的东道海子,全长214公里,是一条冰雪融水、降雨及地下水混合补给的河流。

    乌鲁木齐河世代滋养着这座边城,清代的纪晓岚在《乌鲁木齐杂诗》中曾写道:“金井银床无用处,随心引取到花畦”。

“长桥饮马”雕像。(图片来自网络)

    “长桥饮马”曾经是乌鲁木齐一处极具特色的实景。今年76岁的马贵军老人在乌鲁木齐生活了一辈子,“那时候还叫迪化,我们的父辈祖辈就生活在这儿,以前河滩不是路,是真的河,河两岸是客栈”,穿城而过的滚滚波浪发酵的是历史的记忆,每逢夕阳西下,过往的客商和马队就会在河边停歇,饮水休整,遂成一景。

    解放以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乌鲁木齐河也经过治理而改道,“长桥饮马”也成为今人缅怀历史而抒发的满腔诗意。

    据史料记载,早年,乌鲁木齐河给两岸居民生活也带来不少便利,利用河水做动力,开办碾坊、水磨坊。老人们说,当年从二道桥一带到西大桥,再到石家园子(现明园一带),沿河有几十座水磨坊,日夜加工面粉,供应全市居民。

乌鲁木齐老照片,当年这里是山西骆驼客(马帮)聚集的地方。

乌鲁木齐老照片,水磨沟的水磨坊。

    对于当年的水磨,76岁的马福民记忆犹新,他说,“民间有40座水磨的说法,在大西门附近有七八家磨坊,自己家种小麦,拿去磨粉,大约是五十年代,八一面粉厂开始供应面粉,农民自己磨粉就开始少了”。有了河,这个城市的一切就都围着这条河转,河的记忆对于马福民来说是温暖而清晰的。

    和平渠 母亲河浸润了一座城

    解放初期,乌鲁木齐地区粮食供给非常紧张。为了解决军粮不足的问题,急需扩大耕地,兴修水利。

    远处可见中桥和三桥,即乌鲁木齐河上“老三桥”。(约摄于上世纪40年代)

    曾在新市区建设局从事文字工作的千海江告诉记者,1946年10月,国民党西北行辕主任兼新疆省府席张治中决定在迪化城北的青格达湖(今乌鲁木齐县北青圪湖乡)开办新疆军垦处农场,指令新疆水利工程总队引用红雁池水库的水,计划修渠灌地。

    1947年3月初至5月20日,张治中组织新疆警备总司令部的乌鲁木齐驻军3500多人和雇工一起,兴修了从红雁池水库到青格达湖农场的水渠,军官们建议取名“张公渠”,张治中不同意,他根据当时“和平、统一”的治新纲领,将渠命名为“和平渠”。

    1961年,乌拉泊水库在乌鲁木齐河中游修建,从此乌鲁木齐河断流,和平渠成了乌鲁木齐河在城市的延伸,也成为乌鲁木齐市唯一南北纵贯市区的输水渠。

涓涓细流和平渠。

    千海江见证了和平渠在新时期的几次大的改造。和平渠总长41公里,分为东渠和西渠。在一些地方,为了防止水分蒸发,和平渠成了暗渠。2003年,乌鲁木齐市先后投资上亿元,以“长藤结瓜”的形式串接公共绿地和滨水景观,沿和平渠先后建成了“滨河园”、“和平园”、“绿水园”、“风华园”、“泰和园”,随后又对和平渠进行了绿化和水系改造,建成了城市中心区“水绕城、路环城、绿满城”生态景观系统。

孩子在和平渠中嬉戏。(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家住乌市仓房沟路和平桥的郑晓春的记忆里,和平渠流淌的就是快乐的童年,“小时候我爸爸教我游泳就是在这里,每到夏天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了。”

    一条41公里的“城中河”,串起了乌鲁木齐市6座大公园:南公园、人民公园、红山公园、儿童公园、鲤鱼山公园、新城公园。公园内郁郁葱葱的美景,和这条纵贯乌鲁木齐市区的母亲河息息相关。

    河流改道 河道成了公路

    1960年,乌拉泊水库建成后乌鲁木齐河改道,河水进入和平渠。原来的河床干涸,成为河滩,纵贯市区。1965年4月,一场修建河滩路的工程开始,当时全靠百姓义务修建,各机关、单位职工、学生、部队分段整顿河坝,各单位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因为没有什么机械,全靠人拿着铁锨镐头进行平整,就这样平出了长约7.5公里的河滩路。但因为是土路,每逢春天冰雪融化或夏季大雨,河滩路经常被从上游汇集下来的洪水冲坏。

    站在乌鲁木齐河滩向东北看红山嘴、宝塔山和山坳处的玉皇庙。(约摄于上世纪20年代)

    1975年,为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乌鲁木齐市政府对河滩路进行第二次修整。这次修建范围南起燕儿窝,北到卡子湾,全长20多公里,全程铺就了柏油路面。不过因为是沿河而修,河道的不规则致使河滩路不像现在这样笔直。

红山上面眺望河滩。(摄影:陶琼)

    随着城市的扩张,人口的增加。1995年,河滩路迎来最大规模的改造。1998年,河滩快速路全线通车,全长22.38公里。全线设置6座互通式立交桥,5座分离式立交桥,9座人行天桥和一处地下人行通道。

    就这样,乌鲁木齐河曾经的河道成为了今天贯通城市南北的交通主动脉,承载着全市47%的交通量,每天有30万辆各类车辆通行。

    去年,一次与几个朋友聊天时,其中一个外地来朋友说,乌鲁木齐车多路多,开车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走。这时另一个朋友说的一番话,让我至今受用无穷。他说,有一个窍门,只要你一迷路,就把车开到河滩路上,因为这是乌鲁木齐的南北中轴线,这时你会看到一个个写有路名桥名的出入口,这样保证你不会迷失方向了。

    水流变车流 河道成“绿轴”

    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河滩路又从绿化到美化发展,成为了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今年4月28日,位于西虹路立交桥下行桥南侧的彩钢结构立体造型建设完成,这是市河滩绿化管理处首次尝试在公共绿化区域建设彩钢结构造型,不仅保留时间久,样子也更新颖。六个彩环相连而成,总高达7米,彩环内镶嵌着太阳、和平鸽、桃心等,寓意祥和。

西虹路立交桥下行桥南侧的彩钢结构立体造型。(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年在河滩绿化和景观提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河滩路重要节点和老化区域的景观提升改造工作外,栽植草花70万株、宿根花卉20万株,乔灌木11万余株,景观提升和绿化面积达3万5千平方米,”河滩绿化管理处副处长张忠心告诉记者,从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就在河滩绿化管理处,亲眼见证河滩路变成一条绿色的“城市中轴线”,“明天在西大桥至河南路立交桥中间,我们又将摆置两组新的景观,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造势”,张忠心兴奋地同我分享这件喜事。如今,总长约70公里的河滩快速路绿化完毕,道路两侧,层林尽染,景色宜人。

    曾经的水流变成了如织的车流,河滩的作用被彻底颠覆,曾经的母亲河已成为贯穿乌鲁木齐南北的“绿轴”。

    以前乌鲁木齐只有一个乌拉泊水库,这几年新建了大西沟水库,增加了7千万方蓄水量,现在正在改造红雁池水库,作为第三个水源地水库,建成后,总蓄水量将达1亿7千万方,城市用水有了保证,这也是城市发展最基本的保障之一。滚滚乌鲁木齐河从历史流淌而来,带来了几代人的记忆,而滋养城市的河水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流入千家万户,静静地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巨变。


  • 上一篇:新疆吐鲁番居民1400年前就会加工月饼了
  • 下一篇:1000多件(组)文物讲述新疆历史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