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历史 >>新疆记忆:七十年代看场露天电影像过年
新疆记忆:七十年代看场露天电影像过年
作者:网络转载

 

家园60年·新疆记忆


七十年代看场露天电影像过年


现在人追求的是感官享受,那时候看的是心情


亚心网讯(记者代筱晔)新疆广电网络、亚心网联袂推出“家园60年”同庆新疆60年特别报道:说到看电影,你会想到哪儿?奥斯卡、美亚、星辉……遍布于各个商业街、美食中心……3D、巨幕、IMAX……如今,看电影已经变成十分寻常的休闲娱乐,而对于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的人们来说,在那个娱乐活动极度缺乏的时代,能够在业余时间观看一部露天电影,就像在饥肠辘辘时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如过年般兴奋。

家园60年·新疆记忆 七十年代看场露天电影像过年 现在人追求的是感官享受,那时候看的是心情



南门人民剧场老照片。图/资料图片

影院对场地没要求两根柱子一块布


今年65岁的冯明远是人民电影院的退休职工,1972年在电影院工作后,曾负责露天电影的放映工作。冯明远说,他退休近10年了,这些年也曾随儿女孙辈们去电影院看过电影,观景环境越来越好,影厅越来越大,屏幕越来越宽,但对冯明远来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可能是那份热情。”冯明远说,那时候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看电影,人民电影院在有限的条件下开拓出放映露天电影的空地——门口一块宽敞的平地,竖起两根柱子,间距大概有十几米,中间用绳子将一块白布的四个角固定在柱子上,老式放映机慢慢地转动起来,画面就慢慢呈现出来。


在冯明远看来,现在的人在看电影时,更多追求的是感官的享受:更好的环境,更清晰的画质,更震撼的音响效果……但那时候的人,感受最深的却是激动的心情,看一场电影就像过节,一块平常容纳七八十人的场所,能拥进来几百人,人们脸上专注的神情让冯明远一直无法忘怀。


“那时候,电影院门口立着一块小黑板,工作人员隔一段时间就会将要放映的电影写在上面。”冯明远说,有时候没有片源,到了固定放电影的时间,就会在黑板上写上待定,到了放电影那天,电影院门前一早就会聚集不少人等待放映,提前两三个小时来都不算什么。


市民对影片没要求放什么都爱看


肖玉红今年52岁,偶尔看到女儿订电影票前,会在“剧情类”“爱情喜剧类”“动作冒险类”里分类挑选着想要观看的电影,这让她禁不住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观影体验。“我们那个时候,哪有这么多类别让你挑,露天电影隔一段时间就只放映一部,放什么就看什么,反正不管什么类型的我都爱看。”肖玉红说。

家园60年·新疆记忆 七十年代看场露天电影像过年 现在人追求的是感官享受,那时候看的是心情



南门人民剧场1957年开幕典礼职工合影。图/资料图片

说起自己年轻时代看过的露天电影,肖玉红如数家珍,《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等革命样板戏拍成的电影是她接触的第一批露天电影。回想起才十几岁时的少年时光,肖玉红笑着说,小时候朝气蓬勃的气质都是由于看这些电影而养成的,不光爱看,还爱讲,看过一部电影,就能成为之后几个星期里和伙伴们之间的谈资。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跟爱情有关的影片也慢慢出现在露天电影院的大屏幕上,肖玉红回忆:“我们那时候看的第一部与爱情有关的电影应该是《庐山恋》,我们那时候连拥抱的镜头都不好意思看。”而那时银幕中的主角们,也变成了肖玉红那一代人第一批追星的对象。


“回想起银幕两侧影影绰绰的人群,还有洋溢在人群中的那种氛围,既温暖又感人。”肖玉红说,可能是年龄的关系,也可能是对曾经的那种电影氛围的怀念,现在的她并不是很喜欢去影院观影,因为少了那份感动,也就失去了那种别样的心情。


一张小板凳撑起一片幻想天地


“我至今都记得我在《戴手铐的旅客》的片尾曲里哭得稀里哗啦。”今年46岁的李振林说,小时候住在南门附近,几乎没错过南门人民剧场放映的任何一场电影。


搬个小凳子,在晚饭后跟在父母身后来到南门人民剧场对面的空地上,等待露天电影放映。“那时候不管春夏秋冬,只要有电影就一定要去。”李振林说,夏天还好,出门前抹点花露水、清凉油,不被蚊虫叮咬就能舒舒服服看个电影,到了冬天特别冷的时候,父母基本不会去看电影,他往往为了看一场电影,裹着皮大衣在大冷天里一坐就是两个小时。


“看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冷,等到看完才知道,自己脚都冻僵了。”李振林从小就是电影迷,从刚开始的一个月观看一到两部,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几乎一星期一部,一部部电影充斥着他的整个青少年时期。


回想起当时,李振林记得电影放映前广场空地上人头攒动,大家往往为了争取坐在好一点的位置,要提前来很久;也记得在电影放映完毕后,慢慢暗下来的空地上,很多人还在热烈地讨论着剧情,迟迟都不愿离开。


“那时候夏天晚上去看露天电影时,父母常常还会给我2毛钱,然后和小伙伴在空地旁边的小摊上买一包瓜子,再买一个冰棒,边吃边看,感觉幸福得很。”那时还在上学的李振林每晚都要早睡,但碰到放映露天电影的时候,父母知道他是个电影迷,不会限制他的时间。


“说起来,真的很感谢露天电影,在那个物资匮乏、文化生活贫乏的时代,给了我们五彩缤纷的梦。”李振林说,正是因为缺乏,所以才格外感激。


□记忆背景


看场露天电影要成群结队走几公里


露天电影就是在室外放的电影,上世纪70年代在新疆开始流行,其费用一般是由单位承担,观看者不需要买票,可以随意进场观看。


露天电影刚出现时,每听到有放映电影的消息,人们往往成群结队赶赴几公里,甚至十多公里去观看。现在人们对露天电影带着乡愁般的怀念。


“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最流行的电影《少林寺》就是在露天电影院看的。”今年40来岁的张先生表示,当时放映这部电影的地方较远,光来回走路就要两个多小时,回来时,因为马路上的汽车很少,黑压压的全是看完电影赶路回家的人。“回家之后,其实已经很晚了,但是周围一群小伙伴们对于电影精彩剧情仍然能兴奋地聊上几个钟头”。


乌市人民电影院,解放前为“迪化电影院”,1950年1月改名为人民电影院,是乌市第一家国营电影院。1954年在现地重建,1991年在原址改扩建,1993年5月竣工营业。


位于乌市南门的新疆人民剧场是我区一座独具欧亚民族特色的宏伟文化建筑。剧场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三层结构,建筑面积为9880平方米。


人民剧场自1955年8月动工修建,至1956年12月中旬完工,于1957年元月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典礼。它的落成为新疆各族人民政治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场所。


  • 上一篇:新疆记忆:那时打开一个网页要两三分钟
  • 下一篇:1000多件(组)文物讲述新疆历史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