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记者张梦雨)新疆广电网络、亚心网联袂推出“家园60年”同庆新疆60年特别报道:上班、逛街、接送孩子、参加聚会……在一些车主“恨不得上厕所都开车”的今天,私家车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谁家买了车已经在生活中稀松平常,可是不少人都还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私家车以傲娇的身份第一次出现在寻常百姓家的时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震撼。
根据自治区公安厅交警总队的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7月,全疆机动车保有量 4359330辆,其中私家车 3636310辆。
而乌鲁木齐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接近80万,其中七成为私家车。图/网页截图
买了私家车邻居排着队来看
今年61岁的张国庆家住乌市汇嘉园小区,1993年他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辆私家车——一辆微型面包车。虽然后来他先后换了4辆私家车,一辆比一辆价格昂贵,一辆比一辆好,可第一辆车带给他的骄傲至今都还记忆犹新。
“新车开回来的第一天,邻居都排着队过来看,从中午到晚上,车旁边围的都是人。家里的一些亲戚也都坐着公交车专门来我家看我的新车,直到过了一个星期,我都经常能看到有邻居围在我的车旁从车窗往里看,然后啧啧称赞。”张国庆说。
“一次我开车去我弟弟家吃饭,我弟弟专门让他的两个儿子不吃饭去门口看着车。”张国庆回忆说,“我的两个侄子就站在车旁边,不让别人靠近,有人问的时候都自豪地说这是我大伯家的车。”
毕竟“私家车”在当时很少见的,张国庆说:“那时候出租车也不多,谁家里有个要紧事儿,孩子上医院啊、去火车站接老人啊,都特别客气地来求我,仿佛在亲戚朋友面前都高了一等。”
私家车摆在家里看的多开的少
家住乌市北门教育学院的李万江和妻子,在1996年用存了几年的积蓄6万元人民币买了家里第一辆私家车。
“当时两个人一个月工资加起来4000块,因为我太喜欢车,妻子就下决心将几年的积蓄拿出来买车。”李万江说,买车的地方他已经记不太清楚了,“那时候乌鲁木齐哪有什么车展和4S店,就记得是个卖车的商店门口,那辆吉利美日轿车停在那儿,引擎盖打开让大家看,算是展示了。”
“当时开车回来的路上,车还很少,基本上都是公车,而我开着自己的车,那种优越感油然而生。”他告诉记者,虽然那辆车是两厢车,而且玻璃都是手摇的,但当时已感觉非常高档了,“要知道就在20年前,公家买车还是需要有介绍信和一堆手续的,老百姓有自己的车,感觉就像白日梦!”
“那时候的车在家放的时候多,出门开的时候少!主要是用来显摆,也没有说自驾游啊什么的。”回忆起当时养车的费用,李万江给记者细算了这样一笔账:20年前私家车在家属院随便停,就算到了外面也没多少收费的停车场;保养基本上都是自己来,除非故障严重到开不成了才送到修理店去,根本没有4S店的定期保养什么的;当时基本上车都加90号汽油,费用大概在1.5元/升,从乌鲁木齐到石河子来回油费不到100块钱。
私家车除了骄傲也有烦恼
家住新医路331号的马超是80后,如今他早就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可是回忆起父辈在他童年时代买的第一辆私家车,他也有好多非常有意思的回忆。
“我记得我爸当时买了一辆黑色的桑塔纳,我们家是小区里第一户有私家车的,每天我爸回来都把车停在阳台窗户下面,方便做饭的时候也盯着看有没有人在车跟前转,害怕划伤了。”马超说。
“我爸是个脾气挺好的人,我第一次看我爸发脾气也和家里的私家车有关。”马超回忆说,“当时我爸开车带我去地州,结果在一个黑加油站加了不合格的汽油,刚开出去没多远,车就咕咚地响,发动机也冒烟了。看到新车这样,我爸心疼得不行,掉头回去理论还差点打架,最后加油站老板不但把汽油抽出来重新加了,还送我爸两条烟平息了这件事。”
□记忆风貌
交警经常帮驾驶员修车
作为资深交警,乌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宣传科的“资持哥”李伟警官经常出现在公众面前宣传交通安全。
回忆起首府私家车刚出现的时候,李伟警官笑着告诉记者:“80年代的时候,我们在马路上遇到司机,经常会问,你这是哪个单位的车?当时有车的几个大单位扳着手指也数得过来,到了90年代初,我们再问驾驶员的时候,有的私家车司机就会提高嗓门,‘什么单位的车,我这是自己的车!’”
虽然90年代私家车、出租车等相继出现,但是首府的机动车仍然不多,李伟回忆:“那时候还没有电脑控制的信号灯,都是靠交警用手调整,有时候把绿灯扳亮了还得等半天才看到车过来。”
虽然第一代私家车车主可谓“独领风骚”,但是对于交通法规都还是比较遵守的,“那时候的法规没有现在这么细化,但是违法行为却不是非常普遍。”
没有疏导、没有夜查,那时候的交警也并不轻松,李伟说:“那时候经常就是帮驾驶员修车。由于当时的车辆制造普遍技术不够好,很多车都在上路的时候遇到问题。简单举个例子,现在补胎很简单,那时候万一车爆胎了,你就看驾驶员和交警在一块,拿千斤顶先把车顶起来,把轮胎扒下来,还得找地方去补半天,一个轮胎折腾好几个小时。有时候还帮着驾驶员躺到车底下看车的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