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记者段小利)新疆广电网络、亚心网联袂推出“家园60年”同庆新疆60年特别报道:在这个影楼林立、摄影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结婚时拍一张婚纱照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但对老一辈新疆人而言,能在结婚时拍一张合影那可是件时髦的事。
一寸半黑白照片花了2毛钱
“现在拍个照太简单了,手机就能拍,那时候啊,能拍上这么一张合影不容易啊。”今年84岁的夏吉秀住在乌鲁木齐市第三干休所,1954年结婚,她和老伴已经携手走过了61个春秋。
1954年元旦,当时还在喀什地区某部队当文化教员的夏吉秀,在部队政治部主任的牵线下,和时任炮兵营副营长的傅福成结为连理。
“我们结婚时,没什么彩礼,就在他原来睡的床边加块木板,单人床变成了双人床,加了个枕头就全妥了!”夏吉秀说。
婚后第二天,夫妇俩到市区逛逛,走到当时喀什老城区内的一家照相馆门口,随行的朋友提议他们拍张照片留个纪念,“那家店是个土坯房,照相的学徒十五六岁,黑白照片可供选择的就是一寸、一寸半的,那时候,店里也没几个人,一个灰布背景下,我们俩花了2毛钱拍了一张1寸半的。”夏吉秀说,当时她一个月工资才5元钱,丈夫的多一些,拍照对他们来说还是挺贵的。
拍结婚照在当时很奢侈
今年75岁的李兆国和妻子是1965年结的婚,算起来也有50年了。“我们结婚那个年代,就没有婚纱照这一说,能在结婚时拍一张合影,我也是费了很多心思啊。”李兆国说,他和妻子认识时,妻子在一家纺织厂上班,他知道爱美的妻子最大的梦想就是在结婚时有一张合影。
那时乌鲁木齐市大十字附近的三星照相馆很有名,许多人都到那里拍照,李兆国和妻子的结婚照就是在那拍的。
李兆国说:“老伴儿结婚时20岁,拍结婚照时,只穿了一件干净的衣服,扎着麻花辫,拍照花了一毛钱,在当时算是奢侈的。后来朋友听说我们结婚时去拍了合影,嚷着也要去拍,拍合影还是挺受欢迎的。”
泛黄的照片是时代的记忆
上世纪60年代末,照相业逐步在乌鲁木齐流行起来,但也仅限于一寸照片,拍照时也不过是穿着干净的衣服,随着闪光灯一亮就结束,更不要说是婚纱照了。
“那时拍照基本都一样,灯光、造型都不变,人直直地坐在那。一块黑色的布盖在一个架子支起来的座机上,拍照人对着我们说‘看镜头、不要动’,然后听见咔嚓一声,一张照片就拍好了。”家住黄河路附近的吴建立说。
吴建立今年74岁,曾是一名初中教师,平时也喜欢摄影,“那时拍照技术也不发达,拍完照后等十几天才能拿到照片,拇指大小的黑白照片拿到手也是很开心的”。
“那时物资极度贫乏,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像。在那个年代,家家想的都是怎样能把日子过好,所以能和心爱的人拍一张合影真是很幸福的事情。”吴建立说。
□记忆风貌
照片记录下我的青春
1965年5月,李兆国和认识不到一年的徐爱萍结了婚。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房子就是他们的婚房,十几个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就是一场婚宴。
当时参加婚礼,赠送一个脸盆、暖水壶就是很重的礼了。
李兆国说,婚后不久,他带着妻子到乌市大十字附近买东西,在一个三间老式木架结构的二楼门市上,看见三星照相馆的牌子。知道时下许多人都喜欢到照相馆里拍一张合影,为了和妻子留下纪念,他也来到照相馆和妻子合影。
“那个照相馆不大,布景新颖,我和老伴当时都穿着军绿色的单衣,摄影师让我们靠在一起,背景是一个印有花的画,拍出来还挺好看的。”李兆国说。
□记忆背景
解放前,乌鲁木齐最早的照相馆有“良友”“新光”“云光”“三星”等几家。
据《乌鲁木齐掌故》记载,1952年,全疆有了第一家拥有灯光照相、转机摄影的相馆,还专门购进一架美国柯达照相转机,选用的相纸是进口的布纹纸、绸纹纸,质地好、成像效果佳。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照相馆有了专业填色,有人还自己动手给黑白照上水彩或油彩,照片里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