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60年·新疆记忆
家家挖菜窖 户户储冬菜
储备够吃半年的菜,是每家过冬头等大事
新疆广电网络、亚心网联袂推出“家园60年”同庆新疆60年特别报道:北方城市冬季很冷,为防止蔬菜冻坏,每家在地下挖2-3米深的菜窖储存蔬菜,这种菜窖不用供暖,可以保持0-5℃的温度。为了使温度不至于过低冻坏蔬菜,一般在菜窖里放几缸水,利用水结冰释放出的热来保持菜窖温度。北方的农村基本上是家家有菜窖,一般储存的蔬菜以土豆、萝卜、白菜等冬季经常食用又适于保存的种类为主。
菜窖里的菜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码放好,有些蔬菜在储存的时候还需要不时翻动,以免冻坏。菜窖里的蔬菜一般能保存到第二年开春,存放得好的可以放到4月以后。现在菜窖在北方的很多地方仍然能看到,不过大规模储存已经全部使用冷库了。
亚心网讯(记者张小宓)荷兰豆、莲藕、茭白……现在大家是想吃什么菜,就能买到什么菜,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能吃到新鲜蔬菜。
不过,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全疆很多地方的居民冬天吃菜主要靠贮藏来解决,居民院子里都有储存冬菜的菜窖,而且单位、连队的食堂还会有个大的菜窖。入秋后,家家户户都会趁蔬菜大量上市时,一次性买上几十、上百,甚至数百公斤的菜品,放入菜窖中储存,一直吃到来年五、六月份。那时候,利用菜窖储存蔬菜,是很重要的事。
没有菜窖难以过冬
62岁的刘美玉是土生土长的乌鲁木齐人,在她的印象中,上世纪60年代中期,父母单位分冬菜都是储存在菜窖里,就是白菜和土豆,可以吃一个冬天。
70岁的刘德平,家住新疆石河子总场清泉集朱家庄。和城市里菜品需要购买不同,她家当时吃的菜主要是连队副业组种的,自己家也会种一些,主要是茄子、豆角和西红柿,品种比较单调。在上世纪70年代,团部市场的菜品丰富了一些。刘德平记得她第一次买苦瓜,女儿拿在手里看了半天,觉得很漂亮,咬了一口发现是苦的,表情特别有意思。
66岁的张秀梅,以前家住乌市体育馆附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和家人买菜都要去乌市人民广场对面的蔬菜门市部,张秀梅说:“以前菜品就是老三样,土豆、白菜和萝卜,像豆腐、鸡蛋、鱼这些不是天天有,有时候听邻居说进什么菜了,父母不在,我们这些孩子也赶紧回家拿上钱去排队,那时候也没塑料袋,买豆腐都是端个盆,我还记得那时候一个馍馍6分钱,一块豆腐1毛6,买回来妈妈给我们做豆腐炖白菜,特别好吃。”
刘美玉记得,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买菜成为很方便的事儿,菜的品种也多了,冬天就会从四川等省市进菜。之后菜品越来越丰富,想要买什么菜,随时都可以买到。
自家菜窖三人挖了一星期
刘德平将菜窖比作家里的“冰箱”,在她的印象中,菜窖家家都有,没菜窖就没法储存冬菜,没法过冬。现在住平房的人家,也有保留菜窖的,家里的老人习惯用菜窖存放瓜菜。
刘德平说:“在上世纪60年代末,菜窖是家家必备的。连队食堂后边有个大菜窖,是连队人集体挖的,里边装着连队食堂一冬天的菜。家家也有小菜窖。那时都是住平房,家家都有一个小院子,菜窖一般都是挖在院子的一角。
刘德平家里的菜窖是亲戚和邻居帮忙挖的,3个人挖了一个星期才挖好,有2米多深。刘德平说,有的家里人多,菜窖就挖得比较深,有3米左右。有些人家是用梯子上下菜窖,还有的人家是在菜窖边挖一些小窝,方便攀爬。有的人家比较讲究,菜窖周围还用砖块铺起来,大部分人家都是比较简单地把地处理平整就行了。菜窖口都用盖子盖着,挡雨雪也防止小孩子掉下去。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次连队有个小孩丢了,全连队都忙着找,后来发现那个孩子是贪玩跑到了家中的菜窖里,还好是虚惊一场。
刘德平说:“我家亲戚还保留着菜窖,有2米半深,在院子角落里。后来生活条件好了,房子都翻新重建了,菜窖还保留着,把菜窖旁用水泥抹平了地面,依然是用当年的3块木板盖着菜窖。旁边的墙头,还摆放着梯子,就是上下菜窖用的。”
储存的冬菜要吃半年
刘德平说:“以前每年秋天,家家都开始储备冬菜,有人从地里拉,也有的是连队统一运送来,各家再往家拉,架子车、筐子……什么都用,运冬菜是个挺壮观的场景。”
储存的冬菜,基本要从每年11月一直吃到次年5月。刘德平说,虽然那时年龄小的孩子对于储存冬菜、下菜窖兴致很高,但是大人很少让他们插手。一般父母都会仔细地先把冬菜整理挑选一下,然后再分类储存。刘德平说:“那时候的菜就是白菜、萝卜、红薯、土豆。每种菜的储存方法还不太一样,比如红薯容易烂,要用沙子埋起来,白菜要围成一个圈,菜头朝里防冻,之后再用塑料布盖上。”
王仲璋以前是十月拖拉机厂运输队的司机,1970年参加工作,每年秋天就会和车队的同事去给单位拉冬菜,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
在王仲璋的印象中,大单位才有拉冬菜这样的福利,小单位或者没工作的人家,都很羡慕。他说:“那时候每年拉冬菜要1到2星期,去石河子拉白菜,去奇台拉土豆,每次都有好几辆大卡车一起去,多的时候有十几辆车。单位都有总务科,在秋天时就会对职工进行登记,要哪些冬菜,要多少公斤,一般家庭都是100公斤、150公斤地登记白菜。之后分冬菜也是一景,大家都是兴高采烈,同事、邻居都会相互帮忙,有时候车间还会出拖拉机,挨家把冬菜送到家门口。”
□记忆风貌
菜店营业员通知对象早点去排队
1972年9月20日,刘美玉成为乌市蔬菜公司副食品商场蔬菜部的一名营业员。她说:“那时候菜的品种很单调。夏天菜品略多,有圆茄子、圆辣子,最多的是各种西红柿,那时候还没有螺丝椒,豆角、毛芹菜等菜品。”
在刘美玉的印象里,冬天的时候菜品比较少,主要是白菜、萝卜、芹菜、莲花白这几类。她说:“冬天的白菜品种多样,有圆头的,有长的,有个品种我们叫天津白菜,当时特别受欢迎。”
上世纪70年代,蔬菜品种不多,但是都很抢手。刘美玉她们早上10点上班,一般到中午1点左右菜就卖光了。特别是到过年前后,进的菜品种、数量都会比平时多一些,到年前,经常是刘美玉她们还没上班,门口就有市民排队买菜。那时候对白菜还会限量,每人只卖3到5棵白菜。
在过年前,店里还会进一些韭黄、绿豆芽等平时进得少的菜品。刘美玉也会给身边的邻居、亲友通知一下,让他们早点去排队。
刘美玉说:“1974年,我和老公那时候还没结婚,还在谈对象,过年前我给他说第二天我们那儿卖白菜呢,让他早点去排队。第二天早上他早早就到门口排队,店里一开门,他就和其他排队的市民一起跑进来。我的同事也都认识他,看到他还问我怎么也让他排队了?我说要是走后门,其他买菜的市民肯定不愿意。我老公当时也很高兴,觉得我在那儿上班是个有利条件,能够提前知道这个消息就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