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首席记者胡大敏)乘车从吐鲁番驶往乌鲁木齐,总会经过一个叫“化肥厂”的地方。熟悉乌鲁木齐的人都知道,走到这里,就离市区不远了。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始建于1966年的化肥厂的前世今生。
化肥厂全名叫新疆新化化肥有限公司(原新疆化肥厂,下简称化肥厂),位于乌市南郊乌拉泊,始建于1966年,7年后正式投入生产,是当时自治区最早生产高效化肥的氮肥厂,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全新疆农民使用的化肥主要来自该厂。
内地技术骨干解决难题
化肥厂距离乌市38公里,地处兰新铁路、312国道和吐乌大高等级公路交会处。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后,全国吸取教训,粮食问题得到了重视,并提出大力发展农业,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思想指导下加快农业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简称兵团)提出扩大农垦规模和提高粮棉产量,但这些都迫切需要解决化肥问题。而当时新疆和兵团,没有一家正规化肥厂。
对此,兵团向国家提出建设兵团合成氨厂。1965年7月21日,原国家计委、化工部、农垦部、石油部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兴建兵团合成氨厂问题。根据会议纪要,国家计委1965年8月批准兵团1966年开始兴建一座年产合成氨2.5万吨的化肥厂。为解决化肥包装问题,兵团还决定建一座年产聚氯乙烯3000吨的工厂,并将天山锅炉厂迁来,解决部分设备制造维修问题。
一切安排妥当,就缺人和技术以及设备。兵团随后致函农垦部请求帮助,农垦部联系化工部进行了相关协调。
此后数年时间里,国家原设备总局、成套总局从内地调配了大量机器、设备到乌鲁木齐,化工部还从兰州、南京、吉林、太原、石家庄等地调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化肥厂,到1970年,先后有110名转业战士和数百名浙江、上海支边青年和南北疆调来的工人来此工作,工厂人员达到三四百人,解决了人力及技术资源难题。
曾是新疆最大氮肥厂
1966年春,化肥厂正式破土动工,原兵团工一师一营负责土建工程,电力局负责安装高压线,建筑安装厂家负责设备安装和留厂设备的维修工作。为了方便运输原材料,化肥厂还决定修建一条7公里的铁路专线,由一营八连负责铁路专用线土建施工。
“刚开工没多久,因为文化大革命,全国上下一片混乱,设备制造厂家停工停产,加之化肥厂建设不断受到干扰,导致工厂建建停停。”参与化肥厂兴建工作的化肥厂原副厂长武志鹏回忆说,一直到1971年各生产车间才建成,次年进行单体试车、联动试车和系统吹除试压工作。
1973年,化肥厂正式进行试生产,成为当时自治区最早生产高效化肥的氮肥厂。“但由于生产工艺不成熟,加之设备经常出现故障,导致第一年试生产合成氨仅324.8吨。”武志鹏说,而当年的硝铵产量也只有520.44吨。
此后数年间,化肥厂生产一直不正常,化工部工作组多次来厂解决问题,但受其它因素干扰,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企业年产合成氨1000余吨至17000多吨,从未达到当初2.5万吨的设计要求。但化肥厂生产的合成氨、硝铵、尿素一直占据新疆的主要市场。
1980年下半年,年年亏损的化肥厂停产整顿,工厂重新施工,设备也进行了改造,同时,化工部还派专家现场指导。1984年再次生产时,合成氨年产量一下达到4万吨,企业开始盈利,一直到2002年进行扩建完毕前,工厂合成氨年产量一直在6-7万吨。
技术改造年利润首次过亿
1990年,新疆化肥厂成立了大化肥筹建处,申请国家立项扩建。两年后,国务院批准新疆化肥厂的改扩建项目,改扩建后的项目年产10万吨合成氨(实际能力达15万吨),尿素年产11万吨,硝铵年产9万吨,总投资达到4.9099亿元。到1997年,大型设备进厂并安装完毕,1999年开始单体试车、联动系统吹除试压,2000年试生产,2002年逐渐转入正常生产。由于采用了自然式天然气转化及二氧化碳双塔再生等先进的工艺技术,能耗低、生产稳定,合成氨年产量一直维持在14-15万吨。
2003年,化肥厂在自治区国有企业绩效测评中排名第一,2004年实现盈利5119万元,2005年创造了有史以来盈利过亿业绩,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5144万元,创造盈利20395万元,仅一年盈利就超过了化肥厂前38年盈利年份的利润总和。2005年至2006年7月25日生产装置连续运行达502天,列全国同行之首,并实现了按计划停车和两年一大修的既定目标。
“到明年,化肥厂将要过40岁生日。”新疆化肥厂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在不断发展,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大事记
●1966年春天,兵团合成氨厂正式动工,下设化肥分厂、天山锅炉分厂、天山塑料分厂及农业团。
●1975年3月25日,兵团建制撤销,合成氨厂归原自治区化工局,并改名为新疆化肥厂,各分厂分家独立。
●1999年11月,化肥厂更名为新疆新化化肥有限责任公司。
●2002年7月,新疆新化化肥有限责任公司依法进行整体改制。
●2012年,中电投新疆能源有限公司与新疆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组,公司为中电投新疆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企业。
□亲历者
选址乌拉泊有讲究
讲述人:武志鹏
年龄:79岁 职务:新疆化肥厂原副厂长
我1958年从北京化工学校毕业,来到兵团第六师氮肥厂工作。1965年,兵团筹建合成氨厂,我和其他同事一起调过来,参与了筹建工作。此后数十年间,我与企业一同成长,见证了企业的风风雨雨。
化肥厂当时之所以选在乌拉泊附近,是因为这里交通便利,有水资源。不过,当时这里没有树、没有房子、风很大,要建这么大一个厂子,需要很多技术人员和设备。
在这种情况下,兵团向国家打报告要人要设备,并派我和同事到内地去要人。
第一次是1966年5月,我到北京化工部去要人,从南京化肥厂“借”了一批干部。
第二次是到化工部去开了函件,到天津化肥厂要来了第一批原材料。
当时,装化肥用的还是牛皮纸袋子,为了防潮,中间刷沥青,到70年代后期才使用编织袋。
上世纪90年代,我当副厂长时,工厂进行了扩建改造,有时候甚至忙到深夜,只睡几个小时。当时我们的心思都在工作上,干得也很有激情。我觉得,自己能够把身心投入到企业发展中,为企业发展壮大做出自己的贡献,也是值得了。
走在花园式的工厂内,看到现在企业蓬勃发展的景象,就觉得其中也有我们这一代人当初的心血,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