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经济报讯,时代的车轮不断向前,“五四”精神与日常新!
翻阅新疆的发展史,
各族青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新疆改革与发展的生力军,更是新疆青年时代精神的缔造者和实践者,他们在奔涌的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展现青春风采,完成了历史赋予的重任。
在第96个“五四”青年节之际,本报推出专版,和大家一起倾听新中国成立后每个年代青年人的故事和心声,重温曾经的激情岁月,向他们壮丽的青春致敬,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
本报记者任华
翻开波澜壮阔的新疆青年史,回首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新疆有志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凝聚在“五四”精神的旗帜下,积极投身新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为梦想执著奋斗,留下一段段历久弥新的青春记忆,树起一座座功勋卓著的青春丰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业待兴,到现在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6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以昂扬的精神风貌、进取的人生态度,接过先辈的旗帜,在新疆大地上唱响了属于他们的青春之歌。
20世纪50年代热词青年突击队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百业待兴。在这个时期,“青年突击队”是这一年代的热词。成千上万的青年突击队从生产需要出发,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突击的作用,成为新疆建设者中十分突出的排头兵。
青年突击队在当时仅是一种组织形式,并不是所有的集体都具备成立青年突击队的条件,更为广泛的是各级团组织在青年团员中开展的“争当青年突击手”活动,这个活动大大推进了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几乎20世纪50年代所有工业战线上的青年人,都成为此次活动的参与者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对于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
1955年,新疆的青年突击队的成立及其活动主要在建筑行业和机械行业展开,班组之间、工程队之间、车间之间、公司之间展开了不同规模的劳动竞赛。当时,在新疆机械行业中最为突出的青年突击队是新疆十月拖拉机厂钳工车间的青年突击队。新疆纺织行业的青年突击队,在劳动竞赛中推出了王传芬工作法并得以在全疆纺织行业中推广。
爱岗、敬业、奉献是青年突击队的鲜明特点,青年突击队成了共青团组织围绕经济建设开展活动的老品牌,成了永远不倒的青春之旗。
20世纪60年代热词支边青年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句话令内地青年热血沸腾。伴着响彻大江南北的《我们新疆好地方》这首歌,全国各地数十万名支边青年身披大红花,在震天响的锣鼓声中,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支边青年们听党的话,服从组织分配,一到新疆,立即奔赴农牧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身到工业、交通等新疆的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中。在火热的生产劳动中,他们不怕艰苦困难,勇于承担最艰巨的任务,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他们的誓言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把祖国的边疆建设得更美丽。”
在农业战线上,他们与当地群众一起“向荒地开战,让戈壁要粮”,不畏严寒酷热,夜以继日地同大自然作斗争。许多青年是初次参加农业劳动,但他们不怕困难,虚心向当地社员学习,很快就能熟练使用坎土曼了,也学会了赶大车和制作青贮饲料等工作技能。
他们同屯垦戍边的老战士一道,硬是把戈壁、荒滩等不毛之地,开拓成绿洲!塔里木垦区、准噶尔垦区……人类新的居住点,一个个出现在地图上。
如今,来疆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青年都已步入了老年,有的甚至长眠在新疆。他们将自己一生无私奉献给了新疆,为新疆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新长征突击手
20世纪70 80年代热词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共青团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的“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和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各行各业的“青年技术大比武”、“四小发明”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竞赛活动,就是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积极响应。在新形势下,青年人再次成为国家发展的主力军。
在新疆,“新长征突击手”主要产生于青年突击队中。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新疆各行各业纷纷组织青工技术大比武,比武的场面非常壮观。例如:自治区建委和建工局组织的全疆建筑系统瓦工和抹灰工技术大比武,机械行业组织的车工大赛,汽修行业组织的“青年汽车二保”技术比赛,纺织行业组织的“挡车工”技术比赛,还有银行系统的“点钞大赛”等。
与此同时,新疆涌现出了一大批技术能手、“新长征突击手”等优秀青年典型和先进集体。喀什地区第一运输公司一车队驾驶员、回族青年周学禄,在1977年到1980年,用3年时间完成了5年的运输任务,多次受到表彰;被团中央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的石河子织染厂青年挡车工、共产党员王亚民,从1975年到1979年上半年的四年半中,为国家多织布32117.5米;乌鲁木齐市轴承厂工人涂凤英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并走上领导岗位。
在榜样的引导下,青年突击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劳动模范。
20世纪90年代热词青年文明号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也由过去的体力型、粗放型向智力型、管理型转变,人们对管理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从1994年开始,共青团中央在全国开展了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
新疆各行各业的团员青年开始为提高服务质量的“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而且各个系统和各条战线都制定了相关的创建条例。多年来,“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在30多个行业的职业青年中,掀起了爱岗敬业、优质服务的热潮,成为弘扬职业道德、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有效载体,催生出一大批青年岗位能手、企业管理人才。
在新疆青年中产生很大影响的建行新疆分行的“向党工作站”,就是从“青年文明号”实践活动中脱颖而出的先进集体。
新疆“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也让创建集体得到了更多实惠,很多企业的服务质量和单位效益有了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一大批“青年文明号”号长诞生了,文明之风在各行各业兴起。
21世纪初热词青年志愿者
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富有热情、充满爱心的志愿者群体不断崭露头角,他们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力量。
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青年学雷锋活动,迅速被广大团员青年接受,自治区各级团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平等、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逐步深入人心。
1996年,新疆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志愿者服务的范围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2003年,共青团中央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更是扩大了志愿者的影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有很多志愿者留在新疆结婚生子,扎根边疆,为新疆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2008年,在抗击南方雪灾,“5·12”汶川地震救援中,在奥运会、残奥会赛场上,都有新疆青年志愿者的身影,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为灾区的人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提供了各种帮助,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动人风采。
如今,我区志愿服务除了国际合作外,在互助、公益、慈善、救助、社区、环保、社团、救援、维稳等领域均有涉及。在新疆各重大赛事、展览会上,都活跃着新疆青年志愿者充满活力的身影。
二○一一年以后热词
新疆青年的时代精神
2011年,关于什么是“新疆精神”、什么是“新疆青年的时代精神”在新疆各界展开了规模宏大的热烈讨论。
“新疆精神”折射出新疆新时代各族人民奋发向上的群体特征。新疆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共同奋斗的进程中,形成了诸如“天山雪松精神”、“绿洲白杨精神”、“戈壁红柳精神”、“大漠胡杨精神”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疆精神。而艾尼·居玛尔、王燕娜、阿里木等,他们身上不仅体现了“新疆青年的时代精神”,还体现了这个时代新疆各族人民的群体特征。
新时期的青年们,依然是社会建设中的“生力军”,他们在反恐维稳中勇挑重担,在推进发展改革中主动作为,他们带头维护民族团结,努力掌握过硬本领,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他们的青春,正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青团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展示团员青年的青春风采,为建设祖国发挥作用。同时,也通过在青年运动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系列活动,为新疆青年的时代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感恩、自信、坚韧、担当、拼搏、奉献”是新疆青年对时代的回答,也是对新疆青年的时代精神做一次最好的总结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