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历史 >>我带上你;你带上“鍑”
我带上你;你带上“鍑”
作者:网络转载



亚心网讯(记者曲媛媛通讯员阿迪力·阿布力孜)一首《我带上你,你带上钱》的诗如今很“火”,因为其道出了人们对自由和旅途的向往。千年之前,一场出门在外的行程,可没有如今这么便利的餐馆和旅店,若是行走到一处百里无人烟的地方,即便有钱,也未必能得享饱腹之趣。要想不遭遇路途饥饿的窘境,就要带着鍑(fù)上路。

古代,有磨制的石碗、陶罐、陶盆等各色炊具,其中,用于煮饭的餐具称为釜,而大口的釜称为鍑。在新疆的多处遗址墓葬中,就曾陆续发现过一些铜鍑。


图/自治区博物馆供

1976年,在距离乌鲁木齐50公里远的乌鲁木齐南山林场,当地的一位牧民无意间发现了一个铜鍑(见图),他去世后,其子按照遗嘱将铜鍑捐赠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铜鍑为锡铅青铜器,铸造,形制为筒状深腹,通高57厘米,口径39厘米。直口,鍑体的纵横线条组成绦络纹,使整个器物的纹饰显得庄重而流畅。器胎壁薄,纹饰精致,铸造工艺相当成熟。原器变形,圈足遗失,后经整形修复,补加了圈足。该铜鍑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口壁上对立着蘑菇状的方形器耳装饰,并由此命名为蘑菇状立耳青铜鍑。

古代的铜鍑比较笨重,移动不方便,古人铸造铜鍑时一般在其肩腹部位设置两耳,使其成为挪动或携带时的提手。

自治区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经过专家论证,认为乌鲁木齐南山林场的蘑菇状立耳青铜鍑出自汉晋时期,其造型特点与欧洲匈奴青铜鍑相似,是匈奴人在新疆的遗物。上世纪,国外考古人员在南乌拉尔山匈奴墓里发现了这种类型的铜鍑,与这件铜鍑极其相似。另外,上世纪30年代,国外考古人员在叶尼塞河西岸的岩画群里,发现了3个刻有蘑菇立耳的青铜鍑图案的岩画。

古代铜鍑的主要用途是煮食物,在行军途中也可见到。这种器物分布广,数量也不少,成为草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它的出现说明当时的草原游牧民族掌握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

匈奴,曾是活动于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主要游牧民族,公元1世纪末,北匈奴分裂为四个部分,其中一部分逃至康居,灭掉粟特,从公元374年至5世纪中叶西迁到欧洲,专家们由此推断,乌鲁木齐出土的这件铜鍑时代大致为公元2世纪至4世纪,相当于汉晋时期。公元2世纪,随着一部匈奴人的西迁,对欧洲文明的发展也曾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波兰等地,发现过和新疆境内同样式的铜鍑。

虽然鍑很有实用性,但由于较大,不便于携带。于是,釜也就同时出现了。内蒙古博物院曾收藏一件铜釜,与自治区博物馆的这个铜鍑相似,从外形上看小一圈。小是为了携带和就炊时搬动方便。2012年自治区博物馆举办的《成吉思汗—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大展》,也展出一件汉代铜釜,该铜釜出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二兰虎沟。

关于釜,最经典的故事莫过于“破釜沉舟”。秦朝末年,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宋义害怕秦军势力,走到半路不再前进,项羽对此很气愤,杀了宋义,自己带兵攻打秦军。楚军渡过漳河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也就是釜砸碎,以此来表达有进无退、夺取胜利的决心。在项羽指挥下,将士们经过九次冲锋,大败秦军。


  • 上一篇:《西域历史的记忆——新疆历史文物陈列》入围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
  • 下一篇:1000多件(组)文物讲述新疆历史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