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记者曲媛媛通讯员阿迪力·阿布力孜)天热了,爱美的姑娘开始忙着为自己添置T恤、裙子等夏装。裙装之美,古人诗词都有赞美。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津津乐道裙子的婀娜。比如奥黛丽·赫本在电影《蒂凡尼的早餐》里穿的小黑裙,范冰冰在戛纳电影节穿的龙袍……千年之前的夏季,没有小黑裙和龙袍,但却留下了石榴裙的美名。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230号墓曾出土了一幅屏风画《仕女图》(见下图),图中仕女身材窈窕、贤淑端庄、发髻高耸,身穿色彩浓艳的红色曳地长裙。红裙,是唐朝年轻女子的最爱,特别是歌舞伎,红裙是必备装。
图/自治区博物馆提供
红裙,在当时叫石榴裙,因那时染裙颜料主要从石榴花中提取。李白诗曰,“移舟木兰卓,行酒石榴裙”,描述女子身着红裙的曼妙身姿。但若都是红裙飘飘,也显得单调,史料显示,西域女子们除了红裙外,还喜欢穿黄、绿、蓝、白、青、绛、粉、棕等颜色的裙子,也有两种以上颜色搭配的长裙。
裙子质地轻薄才有飘逸感,所以,唐朝女子格外偏爱那些质地轻薄的布料。白居易曾落墨,“绣履娇行缓,花筵笑上迟。身轻委回雪,罗薄透凝脂”。盛唐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那六位美艳女子,云髻高耸、身着长裙、外罩薄纱,显出半透明质感。
为赋予裙子更多的情趣,当时的巧手女红们还设计出各种款式,比如:窄长裙、筒裙,甚至百褶裙。阿斯塔那唐墓就曾出土一件百褶裙,用22条绛色绢片连接而成,褶纹清晰。从考古出土情况看,西域女子的裙装用料十分丰富,有绢、绫、缦、纱、罗、绮等。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女俑所穿的绿地印花绢裙和绛地印花绢裙,不仅色彩绚丽,质地柔软精良,而且印有十分精美的花鸟纹样,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
自治区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唐朝女子的裙装多姿多彩和当时的社会发展有一定关系。唐代以前,女子很少抛头露面。到了唐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地位逐渐提升,服装也经历了由拘谨到开放的过程,富有视觉冲击力、感染力的裙装层出不穷。
隋至初唐时期,女子服饰特别是仕女衣装基本沿袭南北朝形制,短襦胡服和传统袍衣并存,大多窄小细瘦,紧身,袖子也细窄紧口。到了盛唐时期,体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女子服装日益趋向宽肥。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也是中原文化与西域及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枢纽之地,唐朝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理及中原文化的影响,使西域服饰特别是女子服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唐代西域妇女的生活装在传承中原服饰传统的基础上,还吸收了西域等文化精粹,无论贵贱一般都是由襦或衫、裙、帔等三大件构成。
襦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上衣,东汉以后成为女子的一种服饰。它和裙子搭配一起,称为襦裙装,即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配披帛,加半臂的配套服装样式,这种套装在唐代又传入西域的高昌地区,成为当地女子的时尚服饰。当时西域女子为显示优美的体型,大多喜欢穿颜色鲜艳的窄袖短襦和贴身长裙。1973年,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的舞女俑,身着绿色窄袖短襦,紧身半臂衣穿于襦的外面,穿齐腰红黄间色曳地窄长裙。
帔,也称为披帛,是绕于肩上起装饰作用的。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引《二仪实录》云:“秦有披帛,以练帛为之,汉即为罗”。由此可知秦汉时期,披帛在中原地区已出现。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汉晋时期的民丰县尼雅墓葬中,发现了保存较好的丝线编织的披帛。在伊朗等国的博物馆收藏的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图案中,也有披着帔子的波斯女子形象,可见披帛这种衣饰在晋唐时期的西亚也十分流行。如今,我们从克孜尔等处的石窟壁画中可以见到飞天及供养人戴披帛的形象。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绯罗帔子”、“绿绫帔子”、“紫小绫帔子”的记载,由此可知西域女子用的披帛质地和颜色种样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