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记者王新红)农业、林业、水利、畜牧、交通、邮电、改水……行走在和田大地上,随处可见以工代赈项目资金修建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不仅夯实了和田经济、社会发展之基,还使和田百姓的幸福生活有了基本的生产生活保障。
以工代赈是国家实施的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其投入建设的重点是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密切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农田、县乡村道路、畜牧草场、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等。
以工代赈是经济相对滞后的和田地区进行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自1985年首次以工代赈工作试点开始至2014年的三十年中,和田地区相继实施了粮棉布、中低档工业品、工业品、粮食等以工代赈;1996年开始,以工代赈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工代赈覆盖范围由试点初的三县11个乡镇85个村辐射到全地区七县一市91个乡镇,直接受益人口由25万人达到现在的百万人以上,占农村总人口的85%以上。
在国家、自治区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和田地区各族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拼搏”的“和田”精神,紧紧围绕和田地委、行署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坚持“农业是基础,水利是命脉,林业是屏障,交通是动脉”的以工代赈总思路,始终把以工代赈工作纳入地区扶贫开发战略目标中,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经济开发,努力在加强以工代赈工作的实践中,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项目全过程管理,努力提高投资效益,很好地发挥了以工代赈最直接、最实际、最有成效的扶贫工作内涵。
三十年的实践证明,以工代赈是和田等贫困地区最大的德政工程,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标本兼治、功在当代、泽惠子孙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等重要理念在贫困地区的最好实践。
以工代赈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贫困地区群众的亲切关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今,以工代赈项目已经在和田地区各族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座永恒的丰碑。
基础设施
夯实和田发展根基
基础设施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就像是“开往春天的快车”,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种种原因,和田地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较其他地区相对滞后。滞后的基础设施,曾一度影响了和田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影响了改革开放进程。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三十年来,和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自我发展的“造血机能”明显增强,没有通公路的乡、村大为减少,为贫困乡村的经济发展、提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创造了条件,呈现出公路通、百业兴的喜人局面。
和田地区发改委主任尹如洪说,30年来,通过以工代赈资金的投入,和田建成了一大批水利水电、道路、桥梁、控制性渠首等基础设施工程。
2014年8月12日,记者在和田地区策勒县策勒乡看到,新修的防渗干渠内流水潺潺,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水资源就是该乡经济发展的命脉。
2011年,自治区发改委下达关于建设策勒县策勒河总干渠防渗改造工程的通知,经过两年的建设,一条长15.2公里,供水范围囊括策勒乡及策勒镇29个村的防渗干渠建设完工。
水渠建成后,成了该乡的“主动脉”,灌溉了12.24万亩农田,直接让4.72万名农户受益。
和田地区干旱少雨,所以建设防渗渠、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便成为必不可少的建设项目。
皮山县团结总干渠节水改造工程、民丰县萨吾则克乡康吐坎引水工程、墨玉县喀瓦克干渠防渗改造工程、策勒县战斗渠节水改造工程……在和田,几乎每条防渗渠的建设都会打上以工代赈的烙印。
30年间,和田地区累计修建引水渠首8座,新建防渗渠道7426公里,占同期防渗渠道总量的70%以上;新打机井833眼,旱涝保收的井灌面积达到28万亩;修建干、支、斗、农四级渠道配套建筑物13184座;完成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20座,增容5098万立方米;建成小水电站14座,新增装机容量6835KW,架设输变电线路309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37.4万亩,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48。建成农村改水水厂206座,水塔119座,解决了107.77万人、278.34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对于乡村来说,水利农田与道路交通是经济发展必须要抓住的两个“大头”。
在如今的南疆农村,一条条在阳光下泛着油光的柏油马路几乎已经是每个村子的“标配”了。
墨玉县喀尔赛镇道路,曾经是“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身泥”的土路。2002年6月,该道路的改建工程启动,经过125天的建设,一条贯穿了墨玉县4乡2镇、长约40公里的崭新路面成为它们共有的“新名片”。
喀尔赛镇赛先巴扎村的村民买买提托合提·玉素甫在接受采访时高兴地说:“路修好了,方便多了,不仅走起来舒坦,买农资时的运费都节省了不少。”
通过以工代赈政策的实施,到2013年,全地区公路总里程已达17537.15公里,其中:国道644公里,省道532公里,专用道路35.55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16325.6公里,三级公路1206.4公里,四级公路8852.1公里,等外公路6267.1公里。通公路的乡镇数达到91个,比1984年增加了48个,没有通公路的乡由1984年的43个减少到1个。
据尹如洪介绍,和田地区乡、村柏油路大部分是靠以工代赈资金建成的;没有通公路的行政村由1984年326个减少到18个;除于田县达里雅博依乡因自然因素还没有通公路外,其他乡镇、农牧团场均已修通了等级公路,农村道路乡镇通达率达98.9%,行政村通达率达99.3%,通油率达68.8%,全地区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行政村班车通车率达95.0%,形成了辐射城乡、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客运线路结构,实现了“让农民从家门口出发,出门有车乘”愿望。
2014年和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4年增长57倍,年均递增14.4%。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768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67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84.6亿元,财政自给率为8.4%。农业总产值达到109.81亿元,主要大宗农副产品连年增产增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07.16万吨、棉花总产量达到6.29万吨、牲畜年末存栏513.89万头、果品总产量52.89万吨。
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硬环境。良好、完善和先进的交通、运输、能源、邮电、通信、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为和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适宜的载体和良好环境,促进了和田地区产业的发展,吸引了众多发展要素,特别是高质量的生产要素向和田地区聚集,从而为和田地区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化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夯实了和田地区发展之基,拉动了和田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劳务报酬
增加农民现金收入
“我去年参加以工代赈防渗渠项目的建设,挣了近万元。”“前年帮助村里平整土地,建设基本农田,一个夏天挣的比外出打工都多!”“在建设以工代赈项目的时候,我认为自己是幸福的,首先建设的项目最终的受益者就是我们自己,其次在建设过程中也能得到收入。”……围绕南疆三地州薄弱的基础条件,在积极推进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夯实农业产业基础的同时,以工代赈也在短期内促进了贫困农牧民的收入水平。
和田地区策勒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一个水资源较多但无法利用的严重干旱地区。夏季洪水肆虐,冬春秋季河水干涸严重缺水,影响农业生产。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严重制约着策勒县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成为制约策勒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国家、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胜利水库”项目于2000年审批立项。胜利水库总投资8360万元,分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490万元,占40%。
在项目的建设中,策勒县认真落实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政策,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水库建设的当地农牧民累计达到21250人次,共发放劳务报酬362万元,有效地增加了当地农牧民现金收入。胜利水库自2003年开始向下游灌区输水,有效解决了13.24万亩土地的灌溉用水,受益人口达到近5万人,对加快策勒县农牧民脱贫致富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于田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属典型的农业县。县域内森林资源稀少,土壤盐渍化严重,大风灾害频繁,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给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在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于田县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实施了于田县红柳大芸生态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59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522.6万元。在项目建设中,于田县针对风沙危害大、土壤盐渍化十分普遍的特点,以道路、机井、渠系等设施工程建设为项目建设重点。
在建设过程中,当地的农牧民都积极参加到工程建设当中来,累计投工850人次,发放劳务报酬30万元,直接增加了当地农牧民的现金收入。
“在项目的实施阶段,我们坚持把劳务报酬纳入招投标,由项目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劳务报酬及用工合同,通过项目的实施,让项目实施区的贫困户及富余劳动力投工投劳,参与到以工代赈工程建设中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县里积极争取、主动参与以工代赈项目的百姓热情都十分高涨。”于田县林业局局长段宏平在采访中表示。
从2011年截至目前,和田以工代赈项目已累计发放劳务报酬278万元,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大量的短期就业机会,参与工程建设的劳务收入占其纯收入的比例达到了23%。
以工代赈这种救济与建设有机结合的扶贫形式,增强了贫困地区的“造血机能”,抓住了扶贫工作的根本。30年间,和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78元提高到5309元,增长了近30倍。年平均增加171元,年均递增11.98%。昔日和田农民“衣食不果腹、桑杏半年粮”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2014年人均占有粮食达到475公斤,比1984年提高了115公斤。30年累计解决了107.77万人278.34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彻底结束了100多万农牧民祖祖辈辈喝“涝坝水”的历史,各种地方病和传染病大幅度减少,农牧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现在,和田地区广大农牧民人心思定,求发展、盼富强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特色产业
开辟农民增收途径
小流域治理、农田水利等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农田水利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实现粮食自给打下了坚实基础;造林种果、草场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和田脆弱的生态环境,以核桃、红枣、葡萄、石榴、杏为主栽品种的林果业已经初具规模,林果业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正逐年增加,现已占到农民纯收入的36%,到2020年实现林果业占人均纯收入的50%达到5000元;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改变了农牧民长期饮用“涝坝水”的历史,为改善贫困群众的基本生存条件作出了巨大贡献;片区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为和田地区依托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典范;农村通讯设施建设,方便了贫困县乡与外界的信息沟通,为发展商品生产创造了条件。
2014年9月24日,记者在和田地区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采访时看到,奥依托格拉克乡数千亩人工栽种成林的红柳迎风摇曳,不仅成为沙漠和绿洲之间一道防风挡沙的绿色屏障,而且还是名贵中药材大芸的生产示范基地,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
当天上午,奥依托格拉克乡兰干吾斯塘村村民买买提·哈斯木正在徒手从沙土地里挖着大芸,每每挖出粗如成人胳膊般的大芸,他都会开心地笑出声来,因为他知道这捧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是增收的喜悦。
村民买买提·哈斯木告诉记者,他去年光人工种植红柳大芸一项,家里就增加了不少收入。像奥依托格拉克乡一样,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阿热勒乡、阿日希乡、达里雅布依乡都开始大面积种植红柳大芸。近几年,这几个乡的农民都发了“大芸财”。
2000年,在科研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于田县终于在红柳根部种植大芸的实验中获得成功。该县将大芸产业开发规划和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大面积人工栽种红柳、接种大芸。如今,大芸产品成为于田县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而撑起这半壁江山的“基座”正是以工代赈项目。于田县发展改革委主任杨帆说:“以前奥依托格拉克乡这块种满红柳大芸的地方就是一片沙漠,没有村民愿意到这来开垦土地。而当以工代赈资金下达后,县里立即落实资金安排,整理沙漠土地,购买红柳种子,建立系统的沙漠滴灌设备。一年后,红柳成活,大芸成功种植,村民们蜂拥而至,现在乡里几乎三分之一种植大芸的土地都是村民自发开垦的。”
以工代赈项目为于田县大芸种植起了个好头之后,于田县的大芸产业便一发不可收拾。目前,于田县有大芸种植面积128976亩,接种面积63000亩,年总产量4095吨,年总产值3890.3万元,根据县里规划,到2020年红柳大芸面积最终达到20万亩。
如此庞大的种植规划面积是需要底气的,于田县的底气来源就是大芸产业的产业链已然形成。
和田天力沙生药物开发有限公司是在和田地区最早投资的台资企业,是由台湾杏辉医药集团公司——杏辉天力(杭州)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及于田县红柳大芸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自2002年7月投资320万元落户于田后,12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红柳大芸产业及产品研发、销售。目前,公司已形成“企业+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已陆续与本地万户大芸种植农民签约了订单业务,并辐射带动了本地50000多户农民发展大芸产业。
目前,公司和农户种植生产及加工、研制的大芸原材料、大芸切片、大芸天参胶囊等产品现已远销国内外大中型城市。公司已与1000多家客商签订了合作业务;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及欧盟的市场也很畅销。该公司年生产加工能力达1500吨,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年创利润达到1000万元以上,年上缴税金345万元。
天山知情,大漠感恩。尹如洪表示,新时期新阶段,和田地区还将继续把以工代赈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转变思路,开拓进取,积极探索有效的扶贫方式,把扶贫和扶智相结合,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激活贫困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为突破口,整合扶贫资源,形成合力,加快脱贫致富进程。进一步把握和适应新形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科学规划,切实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强化项目管理,使以工代赈在和田地区扶贫开发中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