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记者曲媛媛通讯员阿迪力·阿布力孜)在乍暖还寒的春季,衣橱里必备的单品少不了大衣、风衣。在千年之前,没有风衣一说,那时候的人们会用什么衣服来抵御春寒?
在《红楼梦》里,凉风袭来时,几乎每位大观园的主角都会搭配一袭斗篷,比如宝玉,常穿的是件大红猩猩毡斗篷,遇有丧葬之事,穿的是素雅的青肷披风;林黛玉穿过大红羽纱面、白狐皮里子的鹤氅。
斗篷,在明清时代,就叫大衣。它以御寒服饰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衣柜中。而新疆人穿斗篷的时间,远远早于故事中的宝玉和黛玉。早在3800年前,西域居民就开始喜欢上了斗篷。
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小河墓地出土的斗篷。这种斗篷没有衣袖和裤腿,其实就是一块长方形的毛布而已。图/自治区博物馆提供
3800年前的斗篷没袖子
2002年至2004年,新疆考古所在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小河墓地挖掘出数十件斗篷。斗篷出土时多裹在死者身上,并以木别针别在胸前。由此可以揣测,斗篷是墓主人生前穿着的衣饰,去世时随身入葬。
这些斗篷以羊毛原色为主,规格大小不一,根据人体大小而制定斗篷的规格,成人斗篷长2米以上,宽1.5米,幼儿斗篷长60多厘米,宽40厘米左右。
这些用平纹原色粗毛布制成的斗篷,后来被大家公认为新疆最原始的服装之一。它们虽不及电视剧中红楼儿女穿着的斗篷那样绚烂多彩,但也能看出,当初斗篷的制作者在设计款式时也花费了不少心思,动用有特色的纹饰,又用织物作穗饰。尽管我们距离这个斗篷已有3800年左右,但依然可以从中读出小河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自治区博物馆相关人士介绍说,这种斗篷是一种未成型的服装,也就是没有衣袖、没有裤腿的服装,其实就是一块长方形的毛布而已。
在服装还没有成型的时代,斗篷十分实用,白天可以当衣穿,夜晚可当被褥。它和毡帽、腰衣和皮靴,构成了3800多年前罗布泊人的服装体,也是新疆古代居民最原始的服装,为今后新疆纺织业的发展和成型服装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也许现在的我们会觉得这些斗篷制作有些简陋,但它的出现不能不说是新疆古代文明史中的一件大事。考古资料表明,早在5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活动,到了距今4000年至3800年的青铜时代,能够用兽皮和粗毛布缝制比较简陋的服装,说明当时的居民已经跨入了纺织时代。
随着人们对着装越来越讲究,这种简单版的斗篷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后来的装饰性、礼仪性的斗篷,还有毛布缝制的长袍、有裆的长裤和短袖上衣等。这些成型的服饰在装点生活的同时,也告诉我们,社会文明正在一点点进步。
清代人人爱穿斗篷
斗篷的种类多了,名字也多了起来,人们管它叫莲蓬衣、一口钟、一裹圆,以御雨雪,名“斗袯(bó)”。
到明清时,斗篷几乎成了每人必备的时尚百搭服饰,它有了长式和短式、高领和低领之分。凡冷天外出,不论男女官庶,都喜披裹斗篷。特别是清代中叶以后,妇女穿着斗篷非常普遍,制作日益精巧,一般都用鲜艳的绸缎制作,上绣花纹,讲究的还在里面衬以皮毛。在电视剧《甄嬛传》中,各位小主都有各种不同的斗篷款式,也是情理之中。
喜欢斗篷,并非国人专利。在国外很多地方,斗篷也是随处可见。
2500年前的古希腊男子崇尚健美的身材,可能是希腊天气炎热的原因,当时的贵族男子经常披着一块披风,这种披风多以披挂、包缠为主,款式比起缝制成固定的衣服自然,使得每一位穿着者可以自由地凭个人喜好及审美来决定服装的穿着效果。这种类型的“披风”就是斗篷,在11世纪前后盛行于欧洲。
现在要想找寻斗篷的痕迹,只能在一些特殊场合了。如在拳击台上,拳击运动员或散打选手会穿着各色斗篷出场。魔术师有时也戴着斗篷上台,增强其神秘感。中国有些少数民族现在还穿斗篷,如彝族的“擦尔瓦”、纳西族的“七星羊皮披肩”等。这说明斗篷御寒的作用正在削弱,作为礼仪性的装饰目的则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