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丁璐 赵剑尘报道)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这是宋代的理学家程颢的诗,描写的是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情景。从古至今,清明祭祀祖先结伴出游,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传统。在祭祀祖先的同时,还会开展荡秋千、蹴鞠、马球、插柳等一系列活动。可是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清明这一天呢?
4月2日晚上吃饭时,上九年级的刘子安听到爸爸在叮嘱妈妈,“马上清明节了,我们也回不了老家给老爷子上坟,你记得买点纸回来,到时候祭拜一下。”
刘子安记得很清楚,他一直都很好奇,为什么诗中会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觉得上天很神奇,知道人们祭拜祖先,所以替人们伤心,下雨以示上天在掉眼泪。刘子安特地问妈妈,妈妈回答他说:“清明是24节气中的一种,每年清明节前后都要下雨,而人们也要在清明节祭祖、扫墓、踏青。”因为刘子安的爷爷葬在老家山西,所以他从来没有机会感受清明节时祭祖的气氛,关于清明节更多的习俗,他也无从知晓和体会。
清明节的童年记忆
因为要备战高考,上高三的冯小桐,3月29日回沙湾给太姥爷扫墓时她缺席了。可冯小桐记得,每年清明给太姥爷上坟时的情景。妈妈总会买好纸,再一张一张地折起来,有的还拿剪刀剪成椭圆形。妈妈萧云说:“椭圆形用老人的说法就是元宝,和折纸的形状一样,是纸钱,在祭奠祖先时烧掉,让他们在阴间也有钱花。”
对于妈妈的话,冯小桐似懂非懂。但这并不妨碍她每年清明帮妈妈折纸钱,每年这个时候,妈妈会带她回沙湾县的姥姥家,姥姥和妈妈的七个兄弟姐妹舅舅、姨妈以及表兄妹们会聚在一起。一家人一起买东西,做饭,然后一起去上坟,到了县城的郊外,还得走上一公里左右,才能到达太姥爷的墓地。离太姥爷的墓地不远,有一个大大的像山头一样的沙包,当大人们忙着摆供品时,冯小桐就会和表兄妹们忙着爬沙包比赛,滑沙子。凡是能想起来的游戏,冯小桐和她的姐弟们都能在这里玩上一遍。
所以,关于清明节的回忆,冯小桐没有更多的概念,但是这种和亲人们团聚,在野外春游的感觉,却让她十分期待。
对于冯小桐的妈妈萧云来说,每年清明节都要提前回沙湾,因为妈妈苏风英很重视这个节日,所以要求她的七个兄弟姐妹,只要在新疆的,都要回来祭祖。一家人先采购蔬菜、水果、点心,再回家做饭。菜炒好后,苏风英总是把菜分成两份,一份是用来祭祖的,她说:“祖辈传下来的说法,我们不能抢在祖先前面吃饭,要敬完祖先我们才能吃。”除了炒菜之外,苏风英还要做阴阳汤,水烧开后,要放入不同的绿叶菜,不放盐,但要放醋,然后再掺一半的凉水。出发扫墓前,要将炒菜、阴阳汤都拿饭盒装上带走,准备的香、纸都要是单数。
到了墓地,大家分工明确。男人们清扫墓地,拔除野草,用带来的铁锹把坟头加高,平整周围的土地。女人们把炒菜、水果、点心供在墓前,萧云数了数,一把香12根,要去掉一根,把香点着,插在坟头,然后烧纸钱,磕头,再进行祷告,说一些心愿和祝福的话语。
离开墓地前,所有的人分别用铁锹铲土扔在坟头上,最后离开的人,拿三五张纸用土压在坟头,这样祭拜扫墓就结束了。
假期与被遗忘的传统
那么,对于传统的清明节,除了扫墓祭拜,我们还能干些什么?
随后,记者走访了小学、中学了解到,大家都知道清明节要祭拜祖先,但被问及清明具体有那些民俗、活动,其来历等问题时,却很少有学生能说清楚。
在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可能因为年纪较小,学生们只知道清明节是去扫墓,可以去春游。
10岁的韩兆旭去年参加学校的扫墓活动时,背包里装了一堆零食。同学们都是惦记着仪式结束后,能自由活动,这样同学们就能一起吃零食了。
而对于烈士们的事迹,9岁的马子晓知道因为有了烈士,才能有现在的生活,老师在班会上说过,“希望同学们能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
在乌鲁木齐市第十九中学,高一(1)班有42名学生,同学蒋志雄说,在他印象中,清明节就意味着去踏青、扫墓、放假,从小学到现在,每年都是由学校组织同学们一起乘车到烈士陵园。
因为爷爷过世后葬在石河子,每年清明节家人没有时间回去祭祀,所以蒋志雄的父亲蒋少文就会带着他一起到街道路口。带着一些贡品如苹果、糕点,蒋少文知道父亲生前喜欢喝茶、喝酒,他都会带着一壶沏好的茶和一瓶酒,一边焚烧冥币,一边将茶、酒一点点洒在地上。
蒋志雄按照父亲的要求,也跪在地上磕头。蒋志雄觉得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必须遵守,同时在心理上也有一些安慰。
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是,在整个班中只有朱智敏能说得上清明节的来历。此前,朱智敏因为要准备一场主题班会,特意在网上查找过关于清明节的资料。但如果不是因为那场班会,她也不会了解这么清楚。
市十九中高一年级组主任赵琛说,因为学习任务重,学校主要是组织高一年级和初一年级的学生参加祭祀扫墓活动。一般就是祭奠先烈,参观先烈的纪念馆等,随后就由各班的班主任带队,到烈士陵园的后山上活动。
不愿透露姓名的新疆艺术学院的大二学生小李,对于清明节的印象就是放假。当老师通知清明放三天假时,他和同学们都很高兴,可以趁机和朋友出去玩了。
了解内涵才能继续传承
新疆大学政史系大三学生桂芳坤告诉记者,高中时还参加过祭祀活动,上大学就没去过。
第十九中学初二学生郑芝华说,“清明节要祭拜祖先,如果忙就不去了,不忙就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家长蔡军的孩子也读初二,他告诉记者,清明节准备带孩子出去玩一玩,放松一下,往年有时间就带着孩子一块去,没时间就去不了。
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清明、元宵、端午和中秋等传统节日都有正式假期,按说孩子们都有时间和家人去扫墓,为什么就那么忙呢?一位姓李的家长解释:“回老家扫墓按照农村习俗来讲,应该在清明节以前进行。等到正式放假,扫墓的时间已经过了,所以很多小孩赶不上。”
而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也是因为近两年媒体宣传较多,人们渐渐也关注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来历以及习俗,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虽然现在有很多人都喜欢扎堆“洋节日”,但也有学生表示,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加有内涵,尤其是每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个故事,让他觉得很有意思。
“现在的年青人,能记住清明节是祭拜祖先的节日就已经很不错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程万里说。《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程万里告诉记者,因为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冬天过得很艰难,甚至会死人,到了清明,大家都会松一口气,所以回去悼念亲人。所以清明既是一个怀念亡者的节日,也是一个迎接春天的节日。所以清明节,有祭拜祖先、又踏青的习俗。
我国像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还有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等,这些传统文化要靠一些仪式才能传承下去。而清明节的仪式就是扫墓或上坟,这种仪式不需要谁去组织,具有民间性,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若没有这种仪式,传统文化更容易让人忘记。另外一方面,这些传统文化传承的是一种感恩的情怀。现在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因为在外地工作,无法去扫墓祭拜,但有遥祭的方式,比如在十字路口或河边烧纸钱。而网上祭奠现在也日益流行,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遥祭方式,寄托了人们的情怀。所以无论用哪种方式,只要我们了解清明节真正的文化内涵所在,就是一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