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记者曲媛媛通讯员阿迪力·阿布力孜 图/自治区博物馆提供)春天来了,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原始居民,此时已开始选择水草丰茂的沿河沿湖地带牧羊狩猎。在古代,羊是人们很重要的生活物资。
1985年,新疆文物工作者在且末县扎滚鲁克墓里,发掘出串在红柳上的羊排;1984年洛浦县山普拉古墓里出土了一件三足木盘,木盘盛放着羊头和羊骨……
羊形器物出土多
2003年,在鄯善县洋海二号墓地,出土了一件陶钵(图①)。在陶耳的部位塑出一公羊头把手,羊的双角盘成两圈。这个墓地还出土了一些木桶,有个木桶上刻有野山羊,大角短尾,曲腿肥臀,一副急停状。另一件木桶通体施彩,上下口沿饰连续三角纹,中间两排动物,先刻出轮廓后涂黑彩,上面一排是两匹狼和一只山羊,下面一排是三只野山羊。羊呈站立姿势,尖耳,颌下有须,着意表现弯曲的长角。
在其他墓葬中,也曾出土过羊造型器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石头城附近墓葬出土的唐代陶羊(图②),羊身丰肥,羊背至腹部阴刻有莲花纹,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覆盖在羊背上。该羊挺身而立,颈系麻绳,羊角大而弯曲,羊头顶部装饰着圆形容器,因此可推断该陶俑可能是一件灯具。
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羊俑,匍匐在地,憨态可掬,将其温顺善良的形貌刻画得十分真切。
自治区博物馆人士介绍,那时候的人们对羊的喜爱还表现在一些贴身物件的设计上,比如镜子、印章等。2003年9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相关部门对特克斯县叶什克列克墓葬群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件保存完好的带柄铜镜(图③),镜面呈圆形,宽柄,柄顶部立着一北山羊像。大而弯的双角特醒目,肥硕的头部、健壮的四肢,羊背部有一钮,便于携带和悬挂。
1953年,沙雅县于什格提古城遗址出土的汉代“汉归义羌长印”铭文铜印上,印钮为一只绵羊,绵羊头部平视,蹲卧在铜印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哈密五堡古墓出土的一把3000年前的木梳(图④),梳柄呈有粗大弯曲羊角的绵羊,有七根梳齿,造型古朴。
象征美好与吉祥
自治区博物馆工作人员说,羊是游牧时代的重要图腾,是善良美好和吉祥的象征。《说文》曰:“羊,详也。”汉代许慎释《说文解字》中说:“美,甘也。从羊从大。”故,羊成了吉祥的象征。年画、陶瓷装饰、剪纸等美术作品中,羊是不可或缺的主题。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86号墓出土的北朝时期灯树纹锦,图案由树木(灯形多层树状纹)、鸡和奔跑的羊等纹饰组成。其中奔跑中的羊,羊角呈波浪状,羊颈上系着的飘带随风飘扬,充满动感。羊和鸡组合在一起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吉祥、幸福之寓意。
在新疆各地发现的岩画中,经常可看到羊的身影。如尼勒克县却米克拜岩画“狩猎图”,岩面上凿刻着一个猎人、一只大鹿、三只北山羊。猎人位于画左边,正挽弓拉箭瞄准前方大鹿;两只北山羊见状,准备从猎人面前冲过去;右下方的北山羊似乎尚未发现险情,无动于衷地缓步移动着。
在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考古工作者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喀拉托海乡也什克力克山中部的加汗萨依西山沟内,发现了罕见的黑色岩画群。岩面上有奔跑的山羊、有安详的盘羊,呈现的是一幅安祥的牧羊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