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草原墓葬中出土的戒指,竟然触动中亚史的重要神经,公元4世纪前后的历史谜团都蕴含在戒面上雕刻的神秘人像中,她究竟是女神、女王,还是地位显赫的贵妇?
一次无意间的发现
这枚传奇的戒指,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伊犁尼勒克的别特巴斯陶墓葬发掘出土的重要文物。这是一枚具有异国情调的金戒指,戒指上的中世纪古典贵妇人形象引起考古界人士的猜想。新疆师范大学刘学堂教授认为,只要揭开人像的身份之谜,将揭开公元4世纪前后伊犁河流域的统治之谜。发掘至今,关于这枚戒指的研究报告还未正式面世。
这是一枚怎样的戒指,又蕴含着怎样的含义,代表着怎样的历史呢?这枚神奇的戒指将带我们走进关于戒指的历史与文化:戒指从印章作用,到地位与富贵权力的象征,最后到山盟海誓的爱情信物,谁知这其中的千古传奇。
尼勒克县为了配合喀什河水电工程的实施,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当年从4月至10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队对喀什河吉林台水库淹没区内的墓葬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共发掘墓葬630多座,墓葬时间大约在战国前后到汉晋时期,是迄今为止我国天山以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发掘。
这枚贵妇人金戒指出土于喀什河南岸的别特巴斯陶墓葬区,别特巴斯陶为哈萨克语,意为山脚下的泉水,或为墓泉的意思。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吕恩国教授介绍说,墓群区南端一座推测为祭祖台的大型遗址边,发现一水量丰富的泉眼,这种山泉在喀什河两岸台地极为罕见。在大型墓葬区拥有这样的泉水,也许,别特巴斯陶取名正源于此吧。
别特巴斯陶墓葬区墓葬很多,其中一座大墓的规模之大在新疆考古研究史上十分罕见,墓主生前身份之显赫可见一斑,修这样一座墓葬工程之巨,非当时普通社会成员所能为,据此专家推测此墓是当时这一地区上层统治者的陵墓。
据当年参与发掘的刘学堂教授介绍,金戒指所在的墓葬已经被迁走,室内没有尸骨陪葬品,却在墓葬入口处的土堆中发现了这枚精美的金戒指,估计是在迁墓时,从墓室主人手指上滑落的。
在自治区博物馆,我们看到了这枚金戒指,做工精细考究,戒面的两端似蟾蜍首状,蟾蜍双目圆睁,眼环外各围一周细小金珠,嵌红宝石为睛。兽口大张,口中衔金珠。戒面用细工金珠围成椭圆形,内嵌红宝石。红宝石呈椭圆形,面上阴雕人物,为一端坐妇人。妇人头戴圆帽,帽后露出辫饰,高额头,深目,高鼻,尖圆下颌,小嘴,长颈。妇人似安坐在一折椅上,一手屈至胸前,手腕戴手镯,手中握一束花。从做工到红宝石中阴雕人物看,都不是中原内地的产物,有很明显的中亚、西亚甚至古波斯罗马风格,但这位贵妇人究竟是古代神话中的女神,还是女王抑或王妃,这还有待学者专家们的深入研究。
一枚戒指引发的争议
新疆博物馆研究员王博认为,戒指上的贵妇人有很明显的黑人特征,但为什么这位黑人贵妇人出现在今天的新疆尼勒克呢?这一点,王博也无法定论。专家们为笔者介绍了一个与戒指相关的展览,那是2005年上海的《罗马艺术展》,其间展出了多枚金戒指,几乎都是在埃及、罗马一带出土的戒指文物,戒面上的贵妇人形象与新疆出土的这枚戒指惊人相似,不同的是,新疆尼勒克出土的这枚戒指在同类戒指文物中保存得最好。
新疆博物馆研究古代服饰艺术的专家阿迪力·阿布力孜推测认为,这些戒指都与古埃及印章戒指有一定的渊源。印章戒指,那是3000多年前的发明,古埃及统治者日常要用印章盖印,表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权贵们无论到哪儿去,都要随身携带印章,但随身携带总害怕遗失,而且既然代表权力和身份,总想要显示出来。于是,有的权贵索性将印章套在手上,后来逐渐演变成戒指。那时当权者大多为男性,所以最初戴戒指的应该是男性,而不是女性。但是印章的款式似乎太单调,于是在权贵们的精心设计下,戒面上多了些图案、雕刻花纹,甚至人物。但更多的专家认为,伊犁草原上出现古罗马图案的戒指,不仅仅是印章戒指,可能代表着更深一层的意义。
关于戒指的来历,有人进行了大胆的猜想。那是公元4世纪的伊犁河流域,古老的草原丝绸之路一路从东向西延伸过去,尼勒克县喀什河边成为一处最大的驿站,在这有一支草原部落,因为来往客商的交易频繁,这支部落异常强大。有一天,从埃及走来一支驼队商客,其中有金发碧眼的欧洲人,有黑皮肤的非洲人,当走到喀什河边时,被一眼奔涌的泉水吸引,决定在这停留一段时间。驼队中有一位非常美丽的埃及姑娘,她是埃及一个部落的公主,在父亲派出东方考察的驼队时,她要求一定要去看看那个产出华丽丝绸的地方。在伊犁河畔,泉水叮咚,飞鸟翩翩,草原上骏马奔腾,公主爱上了这个地方。这天,在喀什河边,公主邂逅了当地部落的首领,一位年轻英俊的酋长,后来呢,公主留在了喀什河边,而公主的父亲送给公主一枚精美的金戒指,戒指上雕刻着优雅高贵的埃及公主,而公主也成为了草原酋长夫人。
后来,这种戒指埃及公主部落里的权贵人手一个,成为部落的族徽,每当父亲与女儿互通信件时,都会用火漆封住信封,并在火漆上盖上独有的戒指印记,每当收到信,公主与父亲都会检查信件封口的火漆是否完整,后来因为公主,两个部落互通往来,这枚戒指成为伊犁草原与埃及部落互通的印记。
再后来,公主病逝在伊犁。公主在埃及的家人派人将已经入了墓葬的公主尸骨迁出,运回埃及。未想到在运出墓葬的瞬间,公主手指上的戒指滑落在墓葬口。
一个关于爱情的最终归宿
在采访中,阿迪力·阿布力孜列出了近40年新疆出土的戒指,1962年伊犁昭苏县夏特土墩墓出土了一枚光彩夺目的镶宝石金戒指;1997年昭苏县西南100公里的波马古墓中,也出土了一枚与夏特土墩墓相同的镶宝石金戒指;民丰县尼雅还发现了汉代戒面呈梅花形的银戒指;尉犁县营盘、洛浦县山普拉等地的墓葬中都发现了银、铜质地的汉晋时期的戒指;吐鲁番交河故城还发掘了一枚虎头金戒指;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库兰萨日克墓葬中,一位男子手戴一枚金戒指……
戒指这么广泛地在新疆各个地域发现,一个疑问就出现了,如果仅仅是印章、族徽功能,似乎已经不能解释,是不是该回归到戒指的其他功能上呢?
阿迪力·阿布力孜为我们讲解了戒指的另一个功能:宠幸。他列举了《五经要义》中的一段记载:“古者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当御者以银环进之,娠,则以金环退之,进者着右手,退者着左手。本三代之制,即今代指也。”原来,在我国古代,帝王拥有六宫,六宫中的皇后妃子们,轮流到帝王寝宫中陪侍,如果某一位妃子有了身孕或处在经期,只要在左手指戴上金戒指,就可以起到禁戒的作用。
当然,在新疆出土的戒指是否有这禁戒的功能,尚有待考证,但《胡俗传》云:“始结婚姻,相然许,便下金同心指环。”《晋书》卷97《大宛国传》云“其俗娶妇先以金同心指环为聘”即可为证。在资料中发现,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戒指已经和婚姻有了紧密的联系,而在草原丝绸之路一度繁华的历史中,戒指的爱情含义兴许追随着往来客商渐传至西域直至中原。
寻觅到戒指的爱情含义,不禁让我们对那枚贵妇金戒指有了新猜想,也许真有一位从西而来的欧洲公主远嫁伊犁河流域的统治者。也许为了这难得的爱情,伊犁河流域的统治者特地从欧洲订制了这枚公主家乡的戒指,作为爱情的信物送给公主。因为独一无二,所以这枚戒指成为考古史上的绝版戒指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