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历史 >>3500年前新疆人就会用野草染色
3500年前新疆人就会用野草染色
作者:网络转载

 

 

3500年前新疆人就会用野草染色 专家:新疆史前曾存在染料之路

   亚心网讯(记者赵梅报道)距今3500年前,小河墓地的古代居民就已经在用西茜草染色,2500年前,且末扎滚鲁克的古代居民不但会用西茜草、灰胡杨、菘蓝等各类植物染色,一种介壳类动物——胭脂虫,竟然也成了他们常用的染料。

    新疆曾存在染料之路

    在近日召开的2014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上,中国丝绸博物馆刘剑副研究馆员公布他在新疆史前纺织染料研究的最新成果时说,新疆史前的古代居民不但会用各类植物、动物染色,部分外来染料的传入,还可能印证:新疆史前曾经存在染料之路。

    据刘剑介绍,由于新疆特殊的气候条件,新疆境内出土的史前时期的毛织物色彩保存比较完好,但因缺乏文字记载,使得新疆史前纺织品科技文明存在空白。

    为此,2013年起,中国丝绸之路博物馆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选取了全疆7个主要墓地的120个毛纺织样品(年代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3世纪),采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开始对这些毛纺织品的染料来源、分布、传播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显示:3500年前,小河墓地的古代先民就已经在使用一种生长在阿克苏、于田、库车等地的西茜草植物对毛织物进行染色。

    刘剑说,这种植物色牢度比较好,染出的颜色鲜艳,呈现红色和褐色。但是,他们在对小河墓地的其他颜色的毛织物进行研究分析时发现,小河人使用的染料似乎仅有西茜草,没有其他染料。

    哈密五堡墓地出土的红地三角纹刺绣显示,到了3000年前,这里的古代先民不但在用西茜草染色,还采用了广泛生长在叶尔羌河、喀什河等地的灰胡杨以及阿勒泰、哈巴河等地生长的菘蓝等植物进行染色。

    且末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毛绦裙上的染料显示,到2500年前,这里的古代先民在广泛使用本地植物染色的基础上,又开始引进了一种特殊的外来染料,即:一种介壳类动物——胭脂虫。

    “这种染料原产于南欧、中亚和南亚,此前,学术界在南西伯利亚巴泽雷克墓葬中,也发现了与扎滚鲁克墓地相同时期的胭脂虫染色的毛织物。这说明,这种已经出现在西方或者北方的染料,大约在2500年前已经传入新疆。”刘剑说。

    纺织品颜色千年不衰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染色技术在印度和中东已有超过5000年历史,染料通常溶于水中,部分染料需要媒染剂使染料能结合于纤维上,才能上色。那么,3000多年前,新疆史前古代居民又是如何将染料的颜色加入纺织品中的?这些染料颜色缘何历经3000多年依旧色泽艳丽?

    据刘剑介绍,在研究古代居民的染色工艺时,他们特意采集了南疆灰胡杨的树叶,对其熬煮,再将当地的羊毛纺线,放入60℃的灰胡杨树叶水上色。为了固色,他们加入明矾媒染,结果显示,明矾媒染的羊毛纺线跟古代居民染色的毛织物颜色接近。但3000多年前新疆古代居民的染色工艺是怎样的?他们究竟采用了何种方法让这些纺织品颜色千年不衰?这些还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研究。


  • 上一篇:最后的“王爷”达吾提·买合苏提追记
  • 下一篇:1000多件(组)文物讲述新疆历史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