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生网(曾可)
以梦为马,清晨出发
六月天,浅淡恬静,在阿克牙斯克村下基层的日子,我都会起得早一些。推开窗户,晨光倾城,心亦倾城,刚翻过的地散发着土香,有梨树,杏树,苹果树,菜苗瓜苗满目翠绿,宜人的空气瞬间涌入,温馨而美好。
喜欢清晨散步,万籁俱寂,只有鸟语鸡鸣,思绪归零,心如水静。阿克牙斯克村里没有小桥流水、娱乐公园、风景名胜。然北通天山,南极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伴胡杨林环绕,西傍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公路、沙漠“绿色长城”的塔里木沙漠公路。山水相注,草木相印,景色秀美,物华果茂,叶响林动,整齐的村居被统一刷成胡杨黄,垄垄肥沃的田地飘来沁人的芳香,俨然嵌在沙漠中的一颗明珠,光彩夺目。村道两旁绿树成荫,微风过处,树木沉香,野鸭时不时从远处一跃而过,千树勃发,万苗竞放。有革命气息的水塔,皱纹深陷的木车轮,具艺术气息的草栅栏,乡村艺人拨弄着悠扬的弹布尔,吟唱着历史的歌谣。
开展结亲活动一向以为是心情最为放松的日子,身在大自然,脚踩着泥土,吸入的是新鲜而不是拥挤的空气,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和匆忙的脚步,只有缓行过往的电动车,一切画面较城里都慢些,空旷些。
微笑向暖,温暖为向
八点半,天已大亮,整个村子有点醒的感觉。看着小热依木上学的笑脸,一路上的快乐,一早上的幸福。水塔上的小喇叭仿佛吹响了精准扶贫的号角,昔日房前屋后的棉花地改为庭院地,农活里干得最多的就是翻地,开沟,覆膜,插苗,喂鸡鸭。干部们从不惧怕劳动中的累,反觉得锻炼了身体,体验了生活。无数个周末和黄昏,都能看到他们浇水,除草的身影。每年三月开始,地里都会焕发着生机活力,拔出嫩芽、长出花瓣,到现在结了红的辣椒、紫的茄子、硕长的豆角、饱胀的黄瓜、混圆的西瓜甜瓜,甚是喜人。不管是鸡和鸭,到了喂食时,都不顾一切向前插队,有时连米盆都被捣翻了。
田埂上,持一把嫩草,嗅一嗅芳香。太阳能灯矗立在路旁,格外引人注目,每家门前放着一个环保垃圾桶,村头的文化墙也很是吸引人。夏天一到,随着空气的膨胀,世界好似忽地变大了,天底下,我们的乡村,我们的自然,丝缕阳光落下,若你抬头,会发现枝头的鸟儿等了你好久,境由心生,感受胡杨林的润湿与幽静,沉浸在被大自然洗涤的快乐里,感受乡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
安之若素,终将到达
记忆中,一抹的炊烟,便是回家的路线。中午和晚上的两顿饭,干部们都会精心准备,因为有些菜是自己地里种出来的,即使一锅大烩菜就米饭馍馍面条也会拿出最好的水平,在自己家里三两个人吃饭的味道自然没有这么多人坐一起那么香。平凡的日子,普通的生活,大灶台前生出的幸福无需半点夸张,清新了整个夏天。
晚饭多是在八点钟就告结束,隔壁的艾合买提·亚森用勤劳的双手为我们拿来种得还不错的西瓜甜瓜,朴实的再图汗大嫂用不太干净的杯子为我们斟一杯自制的新茶,都让我们感到格外的香甜,感恩精准扶贫,感恩乡村振兴,感恩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听着孩子们的笑声在乡间回荡,多少可以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沿着村道继续享受时光里的安稳,看日头一点一点从天边的那几颗胡杨落下,唯有山的静默,云的悠闲,风的调皮,鸟的欢歌一路相随。
伴明月清风,听蝉叫蛙鸣。村民们或在村头三俩一聚,言谈里却也只是庄稼的长势,今年的收成;或是说点小生意,或是一家人守着一台老旧的电视机,看着动画片或连续剧,干部们和家人通通视频,相互拉拉家常。眼下胡杨菇快采完了,商店门口晾了些存货,一公斤八十块,手脚利索的居民一天能采近十公斤。远处的天山由清晰变得模糊,村道如平静的河流,隐藏在浓密的树影里,村居的灯光为夜增添了特有的色彩 。又遇老邵家牛羊归圈,一路神采飞扬。
从心出发,不负韶华
仰望苍穹,星影欲坠,雅士们在小院把盏品茗,气爽安然,时空在夜幕中祥和静默。真的生活,如淡淡的茶,怡然自若。抬眼望去,田间的绿和夜色重叠交融,片片瓜苗菜苗树苗随风摆动,化为夜的海浪,亦幻亦真。月上中天,银色抛洒在乡村大地上,高大的树影,郁郁青青的玉米地,这朦胧的披了轻纱的天地万物,都一起温柔入怀,如梦如幻。
村头的沙漠特色市场人声鼎沸,有乡村夜晚的流光溢彩,下基层的同志有时也会约着去加个餐。我喜欢在静夜里,泡一杯茶,读一本书,同时在心中复读乡村这本大书,将平日细密而温暖的感受付诸文字。下基层一朝一夕里的安稳与踏实,就在简单里循环着,点滴沉进岁月里。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改变了乡村的环境,改变了村民的认知,振奋了精神,增添了希望和动力,孕育出村人的梦想。六月天,一年中最好的时光,勇敢前行,让好心情随下基层出发,在清宁中放慢脚步,邀阳光作伴,与清风同行,听内心的声音,储存有温度的文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以恬淡如水的简约,追逐乡村振兴的诗和远方。
(文中村指:新疆尉犁县喀尔曲尕乡阿克牙斯克村)
(供稿:巴州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