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郭军鸽)7月18日,56岁的克依木·阿不力孜拉开窗帘,房间内宽敞明亮,铺着地毯的地面让他很享受光着脚走路的感觉,这曾是他在梦里梦见过的情景。
克依木·阿不力孜是天山区黑甲山片区阳光雅居二期的居民,能拥有眼前的幸福景象源于棚户区改造工程。
脏乱、阴暗、潮湿,出门就能看见成堆的垃圾、闻到刺鼻的气味,这是克依木·阿不力孜以前住在棚户区的生活状态。2013年,搬进小高层的克依木·阿不力孜一家,真切感受到棚改带来的居住环境的新变化:改造后的黑甲山铺上了柏油路,安装了新路灯,水、电、暖、供排水一应俱全。
其实,克依木·阿不力孜的感受只是棚户区改造后居民生活现状的一个缩影。“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累计投入203.1亿元,实施9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使20多万各族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
为了方便棚户区居民生活,在棚户区改造建设过程中,首府配套建设一批符合规划要求、满足群众需要的社区办公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物业用房、幼儿园、学校、市场、停车库、垃圾站等公共服务设施。
不仅是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城中商圈提升……乌鲁木齐老城区改造提升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改造,而是在现有的老城区基础上进行梳理,注重保护和传承老城区历史文化和原有风貌,最大限度地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又符合改造建筑的特征,使老城区更有特色、更有特点。
在自治区住建厅公布的2015年度自治区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结果中,“乌鲁木齐市老城区改造提升整体规划”荣获了自治区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如今,色彩鲜艳的楼房、宽敞的马路、绿油油的草坪、便利的出行条件和完善的配套设施……老城区改造提升让其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而它带给市民的不仅仅是城市面貌和居住环境大为改观,更是从更广泛意义上对城市的一种融入,甚至是一种生活状态。
新疆网讯(记者王璇)7月18日,在碱泉三街阳光铭居小区,今年首批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户杨帆,正在装修新房。
两天前,他成功办理了该小区的回迁安置入住手续。与他一起领到新房钥匙的,还有45户回迁安置户,今年年底前,该小区将有111户回迁安置户入住。
记者从市棚改办了解到,今年乌市棚户区改造计划完成15216户,计划完成投资60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54亿元,占全年计划投资的90%。
市棚改办建设管理科科长黄建平介绍,今年乌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最大亮点,就是首次将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纳入棚户区改造范畴,重点改造项目包括天山区跃进街桥西、波斯坦巷片区、碱泉三街阳光铭居、羊毛湖、四平路华龙美钰、黑甲山12号地等棚户区改造项目,以及乌鲁木齐市第44小学工程等。
截至目前,高新区(新市区)地窝堡片区等19个新建项目已开工,建设安置房屋10539套,建筑面积111.41万平方米。沙依巴克区青峰路片区等42个续建项目已全面复工,建设房屋2.19万套,建筑面积333.53万平方米。
据了解,从2010年至2015年,乌鲁木齐市累计投资251.37亿元,共实施了天山区黑甲山、沙区青峰路等9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共开工建设327栋高层、292栋多层,建设房屋6.44万套,建筑面积743.88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