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记者 任江 郑涧
6年砥砺前行,6年春华秋实。是什么引领新疆民生从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向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的?
理念引领实践。梳理6年间新疆民生建设的实践,可以清晰地发现其间的脉络——民生至上、底线思维、普惠大众、促进团结、创新变革五大民生发展理念始终贯穿。
让人民幸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新疆用民生建设的丰硕成果,践行了这一使命。
民生至上 彰显执政底色
把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让老百姓生活充满阳光、尊严、幸福和希望。”
2010年4月27日,新疆各大主流媒体刊发了由自治区理论宣传特约评论员撰写的社论《切实改善民生》,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要把民生问题推举到崭新高度。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利益问题,理所当然就是各级政府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重点。民生建设的号角在新疆大地上吹响,民生建设的新时代訇然开启。
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将“民生优先,群众第一”郑重写入党代会报告,这个党的宗旨意识在新疆的本土化表述,成为这些年来新疆使用的高频词汇。
民生艰难时,为政发力时。2010年春天,上任伊始的张春贤同志,轻车简从,在街头巷尾、农家小院与各族群众亲密接触、促膝深谈,话百姓家常,问群众冷暖。
2010年岁末,20多年未遇的严寒袭击乌鲁木齐,张春贤将的哥的姐、“黑车”司机等请进座谈会,问其所苦、问其所求。五天四抓乌鲁木齐冬季乘车难问题,6天出台解决百姓冬季出行难的措施。
……6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效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始终坚持顶层设计、高位推动,“民生建设年”活动持续发力,民生至上的执政理念为新疆晕染出暖暖的民生底色。
依靠谁?为了谁?发展的成果由谁享?答案,写在一项项政策措施里,蕴含在民生的点滴变化中。
6年来,一笔笔真金白银的倾力投入,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前所未有。数字显示,新疆每年民生投入均占到财政支出的70%以上。
6年来,安居富民、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办好教育、增加收入、医疗改革……从吃饱穿暖到人的全面发展,新疆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成绩单。
春潮涌动,心暖天山。新疆大地上,大写的“人”字高高挺立。
底线思维 托举百姓生活
民生建设,重在雪中送炭。关注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人群,始终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不变的主旋律。
坚持底线思维,救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成为6年来民生建设最鲜明的特点。
牢牢抓住民生工作的主要困难和矛盾,持续在就业、脱贫攻坚、社会保障等方面着力,竭力做好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守护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零就业家庭和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作为重点率先突破,全疆就业局面为之一新,城镇新增就业连续6年超过45万人。
——从提出目标到完成任务,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将全疆所有15688户零就业家庭全部“清零”。
——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意见》,有效解决了2009年以前7.5万名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织密织牢社会救助“底网”,释放“托底线、救急难”功能。6年来,新疆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功能,让民生阳光照亮新疆困难群体的前行之路。
——全面提高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水平,216万困难群众受益,城乡低保对象月补助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告别贫穷、过上好日子,对笼罩在贫困阴霾中的各族群众而言,何等迫切!向贫困宣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为贫困人群“兜底”,为他们托住幸福。
“十二五”期间,新疆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7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2%下降到15%。“十三五”时期,新疆将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誓言要让千百年的贫困魔影彻底从新疆大地上消失。
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各类困难群众,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时刻记挂于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守住底线的同时,也为新疆民生建设增添了暖人心扉的浓重色彩。
普惠大众 共享幸福甘霖
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让各族群众普遍受益,一直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民生建设追求的目标。
6年来,新疆的民生建设既有谋大谋深谋远的“鸿篇巨制”,为未来民生发展奠定基础,又渗透普惠大众,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真的“和风细雨”,各族群众可感可知。
民生领域一大批最期盼、最急需、最迫切的困难和问题一一解决:
学有所教——全疆学前两年双语教育基本普及,中小学双语教育覆盖面、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有大幅提升,完善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南疆四地州实现14年免费教育。
劳有所得——“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244万人,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的目标内。
病有所医——全疆基本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
老有所养——建立了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
住有所居——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25%,超过20%的全国“十二五”目标。
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夙愿,变成了一幕幕生动而真切的生活场景。
这是一组让人印象深刻的数字: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城镇保障性住房完成300多万套,覆盖新疆的1000多万人口;
农村畅通富民工程惠及668万农牧民;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造福400多万各族群众;全疆“无电村”全部通电,比全国提前一年实现“户户通电”;
解决了483万农牧民和44万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普惠原则的实质就是公平正义,就是让新疆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红利。
毋庸置疑,波澜壮阔的民生伟业已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信心之源、社会和谐的力量之基。
增进团结 筑牢稳定基石
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基,更是民生建设的应有内涵。
6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以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作为衡量民生建设的标准,注重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多措并举,民生建设不仅有效满足了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在就业、教育、住房、卫生、社保和水电路气等方面持续发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解决了一大批积累多年的民生难题,赢得和凝聚了人心,巩固和发展了民族团结的民心基础,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隔阂冰融雪化,感恩油然而生。
正在深入开展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20万各族干部足迹遍布南北疆乡村,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三项重要任务之一,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帮助百姓办好一件又一件好事、实事。通过改善民生,心与心的距离拉近了,民心凝聚了起来。
如今,新疆大地上正奏响民族团结进步的乐章——
完善流动人口管理,5月1日起不再使用便民服务卡;
今年在疆内率先解决少数民族证件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方便各族群众工作学习生活;
加强小学初中双语教材建设;积极推进驻疆企业吸纳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加强儿科医生培养;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鼓励使用本民族语言创作;
……这27项举措,件件紧扣民生主题,回应民生需求,将新疆民生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件件得人心、暖人心、让各族群众有获得感的实事,一个个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真切的小工程小项目,聚沙成塔,持续增进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积累培养各民族间的深厚感情。
民生促团结,团结固民生。持续不断的民生建设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筑牢坚实的基础。
变革创新 凸显胆识智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直面民生问题,千方百计解决民生难题——6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的态度,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坚持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奋力开创民生建设的新局面。
“看似寻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新疆民生历史欠账较多,遗留问题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破解民生难题,不但需要敢于担当的勇气,更需要超群的治理能力和科学有效的思路方法。
——连续7年,新疆民生建设项目以“工程化”的形式持续推进,使民生项目量化,真正落到实处,为新疆发展民生事业大跨越走出一条新路。
——“五七工”“家属工”的养老,是困扰新疆乃至全国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自治区党委、政府迅速出台办法和细则,一举驱散笼罩在30万人头上几十年的阴云,并为全国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方法和路径。
——就业是第一民生,也是最难啃的民生“硬骨头”。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确保了一家一户有一人就业;选派2.3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培养;将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从5.6万人增加到10.3万人;启动“短平快”项目;启动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就业行动……自治区党委、政府为解决就业难题的创新举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件件见效。
——以大企业冠名捐建27项定居兴牧水源工程,一举破解了兴建小水利工程急需解决的资金难题。
——解救和救助5171名新疆籍内地流浪儿童,让每一个流浪儿童都能回到温暖的家,更好地树立起新疆的正面形象。
……变革带来发展,创新催生跨越。在民生建设中创新,用创新引领民生建设。在创新推进新疆民生建设中,彰显新疆效率,培养新疆能力,树立新疆自信,体现新疆精神,探索新疆路径。
历史的发展,远比任何精彩的书写更发人深思。6年短短一瞬,对新疆而言,民生建设的经历与收获,只是一段征程的辉煌,2300万各族群众期待新疆下一个精彩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