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名家访谈 >>访伊犁州党委书记黄三平
访伊犁州党委书记黄三平
作者:网络转载



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访伊犁州党委书记黄三平

□亚心网记者王新红

山清水秀,天然画廊,婉约美韵,民俗多样。这个令人神往,充满魅力的地方就是伊犁。自治区成立60年尤其是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伊犁州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各种发展机遇,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自治区党委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践行自治区党委各项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让伊犁更加美丽,更具魅力,让伊犁各族百姓更加富足,更加幸福。

伊犁州党委书记黄三平: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伊犁州党委书记黄三平到基层调研。李新安摄

伊犁的变化蕴含着很多内容,启示也很多,作为自治区的一分子,他们用发展的成绩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作为自治区的一分子,他们有信心有决心,通过努力和全国、全疆各族人民一同步入小康社会。9月8日,记者就自治区成立60年尤其是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伊犁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等问题专访了伊犁州党委书记黄三平,希望通过此访,向广大读者展示伊犁州的变化成就,分享伊犁百姓的幸福。

最满意精神思想的变化

在谈到伊犁州的变化时,黄三平说,自治区成立60年尤其是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伊犁州经济社会等各项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14年州直生产总值是2009年的2.2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2009年的3.2倍,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是2009年的4.3倍。今天的伊犁,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边防巩固,各项事业欣欣向荣,进入了稳定和发展的最好时期,迈出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坚实步伐。

黄三平说,伊犁的变化,不是局部的、某个方面的,而是整体的、全面的,从理念到行动、从城镇到乡村、从干部到群众、从环境到风气,全州上下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变化。可以说,伊犁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草更绿了,社会更加和谐了,发展质量更高了,各族人民的笑容更多了、日子更好了、幸福指数更高了。“当然,我最满意的变化,还是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理念、精神面貌的变化。”黄三平强调。

黄三平说,这几年,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提出的一系列创新性、突破性的理念举措,在伊犁干部群众中刮起了“头脑风暴”,在思想上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震撼,“总目标、着眼点和着力点”、“三严三实”、“两个可持续”、“四强”、“三力”等理念和举措已深入人心,得到各族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同。尤其是经过去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和今年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伊犁州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作风有了很大转变,各级干部自觉弘扬“新疆精神”、践行“新疆效率”、提升“新疆能力”,以实际行动树立“新疆形象”;特别是基层干部精神状态非常好,激情干事业,真情为人民。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加快了民生改善步伐,各族群众无不感恩党和政府,人心暖了、信心足了,向心力、凝聚力大大增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机遇是发展的最佳条件之一。在谈到伊犁州发展面临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机遇时,黄三平说,伊犁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这些机遇,千方百计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先是不断凝聚共识,再是着力明晰定位,最后是调整完善思路。主要思路是: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依法治州、团结稳州、长期建州”总战略,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州为支撑,抢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机遇,遵循“两个可持续”,秉承“黄牛精神加天马步伐”,努力把伊犁州打造成为天山北坡经济强区、中心城市、向西开放桥头堡、世界级旅游精品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支点,建设团结稳定、民富州强、生态和美的伊犁。

围绕上述思路定位,伊犁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基调,以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防风险为主线,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并增、改善民生和凝聚人心共赢。一是强化产业带动,坚持“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以产业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带动群众就业、促进民生改善。二是突出投资拉动,坚持基础先行,加强交通、水利、电力等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发展后劲。三是促进城乡联动,坚持规划引领、产业支撑、以人为核心,努力构筑“一主两副四点”新型城镇体系。四是扩大开放推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按照“服务伊犁、服务新疆、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要求,举全州之力打响霍尔果斯品牌,加快构建以“特区”为龙头,以伊宁市、奎屯市为两翼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形成“大通关、大物流、大通道、大产业”发展格局。同时,着力做好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融合发展等各项工作。

生态是最大的优势资源

大美伊犁,众人皆知,在谈到伊犁的生态时,黄三平饱含深情地说,生态是伊犁最大的优势,是最为宝贵的资源。这些年来,我们坚决贯彻中央、自治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州,坚定不移地走“两个可持续”道路,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为新疆生态建设的排头兵,黄三平介绍了伊犁州近些年在生态方面的一些做法。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按照顶层设计的要求,编制完善了城镇体系规划、城乡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以及矿区、土地、环保、水资源利用等配套规划,切实做到以规划指导发展。二是建立健全机制,制定实施了《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出台了落实“两个可持续”60条具体措施等,成立了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执法监管、信息发布、经费保障等工作机制,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转变。三是优化产业布局。科学界定产业定位、功能布局和要素配置,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优化工业园区布局,项目必须进入园区。制定了差别考核政策,对昭苏、特克斯等生态敏感县不再以GDP、工业和财政为主要考核指标,而重点考核生态保护、农牧民收入、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努力形成绿色发展导向。四是加强生态建设。大力实施了伊犁河谷百万亩生态经济林建设与生态修复工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坚决保护好水、草原、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永葆伊犁的青山、碧水、蓝天。特别是启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工作,实施了创建工作意见和分步实施方案,明确创建目标、具体任务、措施办法等,确保到2024年全州(含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五是强化污染防治。坚持“两条铁律”(严格执行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严禁生产工艺不符合环保要求、技术装备不符合先进水平的项目进驻伊犁),提高企业入驻门槛,坚决将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拒之门外,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和污染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真正做到吃干榨尽。加强环境执法,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六是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城镇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或加快建设。启动开展了“洁净伊犁”工作,向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发出了“共建美丽伊犁”的倡议。广泛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自治区级生态乡镇28个、生态村221个。

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在谈到伊犁州的民生工作时,黄三平说,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伊犁州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大力推进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尤其是近些年来,我们坚持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的理念,连续6年开展“民生建设年”活动,每年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幸福指数节节攀升。2014年,伊犁州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95元,较2009年净增595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13元,较2009年净增10610元。建成安居富民工程21.2万套、定居兴牧工程2.3万套和一批保障性住房,上百万群众入住新居。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每年都有6万余人实现就业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镇失业登记率保持在4%以内。各级各类教育相承接的教育体系日臻完善,“两基”目标全面实现,从学前至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正逐步推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乡村文化站室、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94%以上,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覆盖城乡多层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新农合参合率达99.6%,农牧区看病难问题得到解决,各族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居民养老等保险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目标正一步步迈进。

未来充满活力和希望

谈到自治区成立60周年,黄三平说,作为新疆儿女,我们无不欢欣鼓舞,为新疆的巨大变化感到自豪和骄傲!今天的新疆,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展现出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新疆的未来指明了方向;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吹响了新疆新时期新阶段迈上新征程的奋进号角;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全国各地的支援,为新疆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60年的辉煌成就,为新疆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对新疆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未来的新疆必定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

在展望未来美好前景时,黄三平说,与全疆一样,伊犁过去60年的成就,令我们无比自豪;伊犁未来美好的前景,让我们充满信心。他信心满满地表示,将深入贯彻中央、自治区重大决策部署,团结和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秉承“黄牛精神加天马步伐”,千方百计保稳定、不遗余力促发展、全力以赴惠民生,努力建设团结和谐、民富州强、生态和美的伊犁。

    爱上伊犁

□本报记者王新红

起初,我是不喜欢伊犁的,虽然我是伊犁人的媳妇。原因是,我第一次到伊宁市时,走到哪里都是两脚泥。

近几年,因为采访的缘故,我多次到过伊犁,每次去,她都会给我带来惊喜,给我留下记忆。不知不觉中,我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伊犁。

爱上伊犁的第一个理由,是她的“和”。

伊犁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文化风俗相互影响、互相吸收,但又保持了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如果您想体会新疆各民族的风情,一定要到伊宁市的喀赞其民俗旅游区走走。

这是一个曾带给我一脚泥的地方,也是给我莫大惊喜的地方。

喀赞其位于伊宁市旧城区,4.3平方公里范围内居住着8000多户人家,维吾尔族人口占77%,大多数居民靠从事传统手工业为生。以前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那一带居住环境的脏、乱、差在伊宁市是出了名的。2006年,喀赞其街区改造工程正式启动,伊犁州、伊宁市两级先后投入1.2亿元。现在这里的街区主要道路全部沥青化,97条居民进出的小巷一律用青砖铺设;排水管道原来一米也没有,改造后新增了23.7公里,供水管网也进行了完善;以往仅有两条主路安装了路灯,如今1500盏路灯照亮了每一条街巷,流经居民家门前的渠道也进行了整修。新建的几个小游园里,唱歌、跳舞、打球、闲聊的人一拨接一拨的。

结合浓郁的民俗资源和喀赞其多民族长期聚集的历史文化背景,伊宁市历时两年,将其打造成以体验感受民族风情和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原生态大型人文景区,现在,它已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到了这里,吃、行、游、购、娱都能体验到浓郁的“新疆味道”。

从小在喀赞其长大的吾买尔江·哈斯木曾告诉记者,以前最怕告诉朋友他住在喀赞其,现在,最自豪的就是告诉朋友,他住在喀赞其。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喀赞其的许多居民办起了农家乐,现在这里的居民盖新房、开小车的比比皆是。

改造后的喀赞其从内到外散发着迷人的气息,而最令人着迷的当数她的“和”文化。坐在“马的”上,行走在景区内的小巷,随处可见坐在树荫下乘凉的少数民族老人和孩子愉快地挥着手和游人打招呼。

喀赞其多元的民族文化造就了这里建筑的多样性,俄罗斯的、维吾尔族的、回族的、哈萨克族的……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不仅是喀赞其久远历史的缩影,更是各民族大杂居和睦相处的例证。

可以说,在喀赞其,你能感受到最多的元素就是“和”。

爱上伊犁的第二个理由是她的“柔”。

湿润的伊犁河给人的印象是柔美的,作为州府城市——伊宁,是新疆唯一能吹到海洋季风的湿岛,“花城”、“白杨城”、“苹果城”、“中亚明珠”等诸多美誉随着温润的伊犁河湿气纷至沓来。

伊犁河这条伊犁人民的母亲河,带来的不仅有伊犁河大桥的壮美,更有滨河大道天然画廊的美景。

伊犁河岸曾一度修建了不少违章建筑,随着自治区两个可持续和生态立区理念的提出,伊犁河景观大道成为伊犁河两岸建设的重点工程,违章建筑被拆除了,污水垃圾不乱倒了,一条全长52公里的滨河景观道呈现在人们面前。8月24日,记者沿着伊犁河主轴线滨河大道行走,看到不少人在这里畅游,他们有的欣赏风光,有的沿河骑车,还有的在小吃区品尝特色美食,这里已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生态沁水功能为一体的标志景观。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构成了诗意栖居的画面,人们的心情得到了放松,柔情也随之而来,休闲到此的人,话语也变得轻柔了不少。如今这片亲水游憩的空间,正在构建伊宁滨水旅游产业综合体,将伊宁的生态文化资源和历史民俗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开发,最终将形成生态、文化、旅游、观光互为补充的格局。

当然,伊犁的“柔”不仅仅体现在伊犁河上,还有她的文化,她的草原,她的蓝天,她的云杉……这些共同构成大美伊犁的多彩图景,给人的除了放松还是放松。

8月24日,记者在伊宁市人民公园看到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正在一曲接一曲地跳舞,维吾尔族舞蹈、哈萨克族舞蹈、俄罗斯族舞蹈、秧歌……他几乎是无所不能,身心放松的欢乐感染着周围所有的人。有道是,“柔”能带来“和”,“柔”能克“刚”,老人家的欢乐,难道不正是伊犁的发展,伊犁的“柔”带来的吗?



  • 上一篇:访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周涛
  • 下一篇: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大事去办,就一定能办好——专访人大代表、阿克苏地委委员、库车县委书记秦加友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