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名家访谈 >>访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周涛
访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周涛
作者:网络转载

 

新疆网讯(记者 杨梦瑶)记者:1955年,您连同家人首次抵疆。对当时刚成立的自治区是什么印象?



周涛近照

周涛:当年,父母分配到自治区党校任教,带着我们四个孩子从北京出发,乘火车抵达星星峡后改坐带有绿色敞篷、机关枪架在车头的军车进疆。家里最小的弟弟只有一岁,还抱在怀中。我们坐在车上大概半个月才抵达乌鲁木齐。记得军车经过哈密时,同行者拿来哈密瓜给我们吃,我之前从未吃过那么甜的瓜,哈密瓜的汁液沾了一手。

全家抵达乌鲁木齐后,先住在西公园类似于招待所的一个住处。当年,整个乌鲁木齐也就20多万人。秋天的西公园很萧瑟,落叶满地。街上基本没有柏油路,只有土路和沙石路。就在全家抵达后不久,才建成了一两条主要街道,我觉得很稀罕。没有汽车,偶尔有六根棍马车经过,这种马车也不是一般人可以乘坐的。一毛钱,两串烤肉,五串羊肝。我在街上随便一吃,就高兴得很。

记者:您在乌鲁木齐的住处从初来乍到的西公园、建国路,到如今的红星小区。60年了,您在回忆首府过去的同时,又如何展望首府的未来?

周涛:自1955年进疆到迁入如今居住的红星小区之前,建国路是我家在新疆的根据地。虽是一条小街,但十分幽静。

我曾经常出入父亲当主任的党校图书馆那座小红楼,那是我少年时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最初住四合院时没有暖气,需要生火墙。早晨火灭了或者火小了,母亲起床收拾炉子,把我们的衬衣放在火墙上烤热,然后让我们穿衣起床。

过去的乌鲁木齐,北门南门一过,就出城了。那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拉煤,每人一个爬犁,要走一天才能到七道湾。现在如果去七道湾、八钢、铁路局根本不是个事。

若说乌鲁木齐发展最迅速的时间,我记得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有一次贾平凹来乌鲁木齐,站在红山上,用纯正的陕西话说:这是上海嘛。

60年间,乌鲁木齐扩大了不知道多少倍。原来是手臂粗的一棵小树,60年后,这棵树长的比腰还粗。我觉得现在乌鲁木齐高层建筑鳞次栉比,不比内地的省会差。衷心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乌鲁木齐可以保留更多的特色。

谈创作

受新疆这片土地的滋养太多太浓

记者:您在这里生活了60 年,这里也滋养了您的文学创作。

周涛:2013 年,我在《一个人和新疆》里说过,自己“终老天山”。新疆的风土人情,民俗民情,60年来,我只是翻开了其中一页。这片土地从地理上说,冰川、草原、沙漠,景色宜人且反差大对比强烈。从气候意义上说,冬暖夏凉,特别适宜人类居住。从人文意义上讲,新疆有着永恒的神秘感,让人永远看不透。

我的创作受这片土地的滋养太多太浓。伊犁、吉木萨尔、博乐、和田等地,都有我的散文的踪影。当然,新疆虽是个大地方,但也是个远地方。和内地大城市相比闭塞些。但如今不论北京、南京还是新疆,沟通交流基本无障碍。现在地区间的信息交流更容易了,这个局限也在慢慢改善。

记者:您似乎对伊犁一往情深。从您发表的首篇散文《巩乃斯的马》,到《忧郁的巩乃斯河》《伊犁秋天的札记》《摆渡》就取材于曾经的伊犁生活。

周涛:在新疆这片土地上,我最爱伊犁。你说的这些作品,都源于我为期一年的伊犁再教育经历。我在伊犁只生活了一年,却写了一生。伊犁生活虽然是我一生中最痛苦、最劳累、最不堪忍受的一年,不料,偏偏是它成了我创作不竭的源泉。伊犁饱含田园、草原、河谷的浪漫气息,与我的精神状态契合。

当年我接受再教育的地方,就在那拉提草原风景区。我就在巩乃斯河边上的土房子里住着。可是风景虽美,生活艰苦。一天劳动至少10 个小时。由于没条件看书,生活无生趣,看

马成为一种艺术欣赏。我当年负责连队里两匹马的饲养任务,《巩乃斯的马》就脱胎于这些经历。

前些时日我刚从伊犁回来。记得伊宁的一条街上,家家户户门前流水,还有桥,走进大门,里面是完整的院落,美极了。我认为伊犁是中国土地上的伊甸园。天山里的每道山沟都是一道美丽风景。

记者:在您的作品中,新疆不只有美景,更有开放包容的大格局和气魄,如今自治区正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您认为新疆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站在向西开放的前沿?

周涛:我曾在《作家大讲堂》里为读者们讲授了唐诗。唐诗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大唐盛世,大唐盛世形成重要的原因就是“开放和包容”。在唐诗中我们看到了各民族互相尊重、共享太平的动人画卷。

如今国家正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这个提法非常好,看到了新疆对中华民族未来的重大意义。这也凸显了国家对新疆的重视、扶持和关心。开放在今天对新疆特别重要,今天的交流和以往不同的是,它有更鲜明的文明、文化色彩,不论哪种文明,哪个民族,彼此都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只有开放,才能使新疆的文化和文明程度打开眼界,才能使新疆更好地认识世界,同时认识自己。


  • 上一篇:祝楠简介
  • 下一篇: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大事去办,就一定能办好——专访人大代表、阿克苏地委委员、库车县委书记秦加友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